好题微测试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好题微测试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7 11: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一粟(sù)
洿池(wū)
鸡豚(tún)
孝悌(dì)
B.庠序之教(xiánɡ)
数罟(ɡǔ)
饿莩(piǎo)
衣帛(bó)
C.养生丧死(sànɡ)
狗彘(zhì)
粳米(jīng)
供养(gōng)
D.弃甲曳兵(yè)
畜牧(chù)
遗憾(hàn)
宅院(zhá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养生丧死无憾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未之有也
D.非我也,岁也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7.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
( http: / / www.21cnjy.com )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有删改)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负其子而汲者
汲:从低处打水
B.今岁凶,民饥道馑
凶:饥荒,歉收
C.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密:隐秘
D.民所苦者,非此也
苦:感到痛苦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人没有一定的善恶,遇到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义而善良;遇到年岁凶灾,老百姓就吝啬而凶恶。
B.古代的圣贤,正是因为能够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所以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即使有水旱之灾,也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
C.墨子认为,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小国之君消灭,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
D.墨子引用《周书》中的语句,进一步说明“食者国之宝也”这一点,强调了国家做好贮备的重要性,突出了写作的中心。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
(2)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1.B
【解析】A项,“悌”应读tì。C项,“丧”应读sāng。D项,“畜”应读xù。
2.B
【解析】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项,“涂”通“途”。
3.B
【解析】古今义都是“(为别人)费尽心思”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A项,古义:这样(做)却……;今义: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C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D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4.C
【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5.B
【解析】①②中的两个“以”,前为介词,用;后为介词,凭着。③④中的两个“而”,前为连词,表顺承;后为连词,表转折。
6.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7.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解析】本题以拟公益广告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公益广告,是指一种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做的广告形式。具有肩负着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的作用。借此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认识社会,提升人格修养。一般要求:指向明确,内容具体;语言简练,朴素平易;妙用修辞,富有创意;用语亲切,充满爱心。
1.C
【解析】密:稠密,这里指多。
2.B
【解析】两个“则”都为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表承接。A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C项,前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按照,依照;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3.B
【解析】“所以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有误,原文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王明君并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水旱不至”。
4.(1)这种惨痛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2)财用不足就要反省生产是否注重农时规律,粮食不足就要反省有没有注意节约。
【解析】(1)“队”,通“坠”,落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于……”,比……严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句意。(2)“反”,反省;“时”,按时,合于时宜,这里指注重农时规律;“用”,使用,这里指注意节约;句意。
【参考译文】
如果现在有一个背着孩子到井边汲水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孩子掉到井里了,那么孩子的母亲必定设法把孩子从井中救出。现在遇到饥年,百姓饥饿,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惨痛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遇到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义而善良;遇到年岁凶灾,老百姓就吝啬而凶恶。老百姓的善恶哪有一定的呢 生产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年。
所以说:“财用不足就要反省生产是否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重农时规律,粮食不足就要反省有没有注意节约。”所以古代的贤人按农时生产财富,稳固农业基础而且节省开支,那么财用自然就充足。所以哪怕是古代的圣王,岂能使五谷永远丰收,而水旱之灾不到来。但那时却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夏书》说“禹时有七年水灾”,《殷书》说“汤时有五年旱灾”,那时遭受的凶荒很大了。然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何故呢 因为他们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很节俭。
所以粮仓中没有储备的粮食,就不能防备凶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饥荒。兵库中没有储备的武器,即使自己有义,也不能去讨伐无义。内外城池若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我防守。心中没有戒备思虑,就不能应付突发的变故。这就好像庆忌没有离去之心,就不能轻易出走。桀没有防御汤的准备,因此被汤放逐。纣没有防御周武王的准备,因此被杀。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消灭,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所以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的爪牙,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郭是用来自我守卫的,这三样东西是国家必须具备的。所以说:正常地分派劳役,修治城郭,那民众虽劳累而不至于受到伤害;正常地征收租税,那民众虽有所损耗而不至于困苦。民众的疾苦,并不在于正常的劳役与租税,而在于执政者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拿最高的奖赏,赐给无功之人,耗尽国库,用以置备车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驱使人民受尽苦难,去建造豪宫华室和供执政者观赏游乐的场所,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制很多衣裘。活着时修造台榭,死后还要修造坟墓。因此,庙堂之外,老百姓在做苦役;庙堂之内,国库已被挥霍殆尽,上面的君主对自己的享受还不满足,下面的民众不堪忍受其苦难。所以国家遇到外敌入侵就受损伤,人民遭到凶饥之年就死亡,这都是平时不做好防备的罪过。况且粮食这个东西,圣人也要视其为宝物。所以《周书》说:“国家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能为这一君主的国家了;家庭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子女就不能做这一家的子女了。”这就叫作国家的贮备。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í)
参省(xǐnɡ)
木直中绳(zhōnɡ)
B.砥砺(lì)
槁暴(bào)
锲而不舍(qiè)
C.驽马(nú)
跬步(kuǐ)
金石可镂(lòu)
D.蛟龙(jiāo)
骐骥(qí)
跂而望矣(jī)
2.下面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⑦君子生非异也
A.②④⑤⑦
B.②③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⑤⑦
3.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郑人有欲买履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下列语句中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③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⑩蟹六跪而二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B.《荀子》二十卷。由《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容诸家的气概。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
7.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
( http: / / www.21cnjy.com )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
( http: / / www.21cnjy.com )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 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俗称之
称:称呼
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
C.直将差长短
差: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认同,赞同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①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
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中”应读zhònɡ;B项,“暴”应读pù;D项,“跂”应读qì。
2.D
【解析】②“”通“煣”;③“有”通“又”;⑤“知”通“智”;⑦“生”通“性”。
3.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爪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江河”,(古)指长江和黄河;(今)一般大江大河。D项,“寄托”,(古)安身;(今)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个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强壮的筋骨”,A、B、C三项均是定语后置句,D项,属于一般句式。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连词,表修饰;③④⑤⑥连词,表转折;⑦⑧连词,表递进;⑨连词,表承接;⑩连词,表并列。
6.A
【解析】A项,荀子不是军事家。
7.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压缩语段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单句的概念是一个句子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其他的成分可作为长单句的枝叶成分。本题的重点是要找出长单句的主语,“他”指代的是“荀子”,把“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改作为定语,“提出思想”是谓语和宾语,把其他成分作为“思想”的定语。(该题难点是“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
1.A
【解析】称:称道。
2.C
【解析】①列举唐举善于相人,非正面论述“非相”。⑤通过桀、纣推断其能力。⑥通过外貌来判断其行为举止,反面论证。
3.C
【解析】“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误。
4.(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
,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人。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 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奔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
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差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鞭笞(chī)
膏腴(gāoyú)
盟约(ménɡ)
瓮牖绳枢(yǒu)
B.召滑(zhào)
逡巡(qūn)
锋镝(dí)
比权量力(liànɡ)
C.谪戍(zhé)
崤函(yáo)
乐毅(yuè)
亡矢遗镞(zú)
D.氓隶(méng)
窥视(kuī)
隳名城(tuī)
一夫作难(nàn)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矣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4.下列各句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后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7.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8.论坛跟帖在传达友情、发表观点的同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言片语之中流露着跟帖人的个性、素质与心境。某同学在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之后,在学校校园网的论坛上针对贾谊的才华、遭遇和英年早逝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不少同学的跟帖。请你也跟帖发帖,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抚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櫌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①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扰,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②阖(hé):关闭。
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并:一同。
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
合:联合。
C.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罢:疲惫。
D.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
从:合纵。
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是秦朝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①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②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③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⑤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⑥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且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
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2)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1.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B项,“召”应读shào;C项,“崤”应读xiáo;D项,“隳”应读huī。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3.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B项,蒙:继承。
4.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C项,省略代词“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其他省略介词“于”。A项,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D项,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5.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例句和D项都是被动句。
6.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词。
D项,“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的省名。A、B、C项古今义相同。
7.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情况。
D项,名词做状语/动词使动/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
8.“才调无伦”的贾生33岁即撒手尘
( http: / / www.21cnjy.com )寰,是自责太傅的失职忧郁而死吗?不是。是那些权贵不容他,是嫉妒、毁谤扼杀了他。但他又为何非学屈原投汨罗,不学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信史照尘寰呢?他的逝去,给后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的叹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的能力。网络论坛留言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各大网站论坛都有网友留言。网友留言是个人观点的真实流露,是针对某件事情的具体感受,其中不乏精彩的言论。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没有理由不参与其中,就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焦点新闻人物发表自己的随感。但需要注意:(1)留言要有针对性。(2)采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要构思,有文采。
1.D
【解析】D项“从”,意思是“服从,跟随”。
2.D
【解析】①是秦人战败时的情形;②是六国君主的错误;⑥是结论,不是原因。排除这三句即可。
3.B
【解析】B项“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理解错误,在文中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4.(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2)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橫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ɡ)
嗟乎(jiē)
或不焉(bū)
B.郯子(tán)
句读(dòu)
近谀(yú)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
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君子生非异也
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4.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5.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7.下列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依照其形式填写小诗。
一支粉笔
画出了知识王国的迷津
三尺讲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块黑板
记下了老师辛勤的耕耘
一根教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B.则群摘以为非
 摘:指摘
C.大狱讼则期吏民
期:限期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公卿避其贬议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
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③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④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⑤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⑥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1.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不”应读fǒu;C项,“谄”应读chǎn,“传”应读zhuàn;D项,“蟠”应读pán。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
3.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古今异义词。A项,所以: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5.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①③老师,名词;②⑤以……为师;④⑦⑨从师;⑥⑧学习。
6.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传”指的是人物传记,说法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7.演绎了老师辉煌的人生
指点出通向理想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内容一致”和“结构修辞和句式一致”,思想感情上要站在赞扬老师的角度来写,突出老师辛劳付出、作用和品格。
1.C
【解析】期:召集。
2.D
【解析】D.均为副词,居然,竟然。A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代词,他们;②语气副词,大概。B.①助词,主谓之间,不译;②代词,他(李蟠)。C.①承接连词,那么;②竟。
3.B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学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该是养士的地方,要具有独立的评议是非的权利,不应受朝廷的干预。汉代、宋代还具有这种特点。基于此观点,可以采用排除法,③④⑤是当时人们对学校的错误认识。
4.B
【解析】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5.(1)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
(2)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参考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期会、赋税、司法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责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人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深刻的官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