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55~56
页例
1
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会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加法算式的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2.使学生经历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由于当年的收成不好,打算给猴子限量供食。养猴人就和猴子商量:“为了你们的健康,吃饭要定时定量。早上吃
3
个果子,晚上吃4个,怎么样?”众猴一听,早上才3个果子,太少了,于是纷纷抗议。养猴人急忙改口说:“那早上就加1个,吃4个,晚上吃3个,这总可以了吧。”众猴一听早上加了1个,都高兴地同意了。
学生笑。
师:凡是笑了的,都是比猴子聪明的。因为不管是早上吃
3
个晚上吃
4
个,还是早上吃
4
个晚上吃
3
个,都是吃了——
生:7个。(师板书:3+4=4+3)
师:养猴人的数学学得好,他应用了数学里的一个重要规律,安抚了猴子心中的不满。到底是什么规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探索加法交换律
1、独立列式
出示例1中男、女生跳绳的场景。
师:四年级男生有
28
人跳绳,女生有17人跳绳。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请列
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生1:28+17=45(人)。(师板书算式)
生2:17+28=45(人)。(师板书算式)
师: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28+17”计算,也可以用“17+28”计算,得数都是
45。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板书:28+17=17+28)
2、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师:(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等式)这两个等式蛮有特点的,仔细观察等号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静静地观察、思考。
师: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1:1+3=3+1。
生2:156+10=10+156。
生3:10亿+1亿=1亿+10亿。
师:(指着板书)这些写等式,尽管看上去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具有相同的特点。你能试着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吗?
生: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师:你是说每个等式中的左边两个数与右边两个数是一样的,是吗?不过,我觉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还是有区别的。
生:两个加数的顺序不一样。
师:就是说加数的位置不相同,它们的位置交换了。和变了吗?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板书:加数相同,位置交换,和不变。
追问:是是不是所有的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这是你们的猜想。
板书:猜想。
师:真的吗?我们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请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板书:验证。
总结发现,简洁运用
集体交流,汇报。
师: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找出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的例子?
师:认真观察,你能大胆地说出验证的结论吗?
板书:结论。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你能把这个规律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用“甲数”和“乙数”就把所有的加数都概括了,这很好!能不能再简单一些呢?
师: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a+b=b+a。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试一试
运用加法交换
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600=(
)+(
)
(
)+65=(
)+35
15+(
)=(
)+
15
5、总结研究方法。
师:回顾刚刚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么得出这条重要的结论的?
我们经历了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了一条重要的规律,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研究问题,准备好了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列式解答
师:除了加法交换律,加法还有其他的运算规律吗?继续我们的探究。
课件出示:四年级男生有
28
人跳绳;女生有
17
人跳绳,还有
23
人踢毽子。跳
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思考、举手,欲列式解答情境中的问题。
师:这个问题老师自己解答。我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你能看出老师的解题
思路吗?[板书算式:(28+17)+23,28+(17+23)
生1:(28+17)+23这道算式,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28+(17+23)这道算式,先算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再算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心有灵犀啊!不错,老师就是这么想的。请同学们想一想,(28+17)+23和28+(17+23)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得数都是68。
师:哦,你是通过计算,用计算结果说明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比较一下,等号左右两个算式,三个加数的位置变了吗?什么变了?
师:认真想一想,三个数相加(手比划算式)你又有什么样的猜想?
师:这一次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刚才的方法研究研究,看看又会有怎样的收获。请先看要求。
课件出示:
①猜想:认真观察,三个数相加,你有什么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猜想。
②验证:每人举出这样的例子验证你们的发现。
③结论:交流你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示。
小
组
活
动:
交
流
猜想———举
例
验
证———交
流
结
论。
全班交流:
举不同实例———说相同发现———引出加法结合律。
4、用简洁的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
独
自
完
成
———全
班
展示———发现简便。
比较发现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定律?
练一练,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82+8=8+82
(84+68)+32=84+(68+32)
75+(47+25)=(75+25)+47
知识回顾:
笔算及验算,运用了(
)律
凑十法,,运用了(
)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运用了(
)律
师:数学就是这么神奇,尽管有时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它的真面貌才会清晰地显露出来。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接下来我们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下面的三组等式:
82+8=8+82
(84+68)+32=84+(68+32)
75+(47+25)=(75+25)+47
师: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因为三个加数没变,位置也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第三个等式呢?
生1:第三个等式应用的也是加法结合律。
生2:不对,47和25的位置变了。
生3:我觉得,第三个等式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也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师:有道理!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47和25的位置,再根据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的顺序。
师:说得好!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确实可以同时应用。
2、课件出示下面三组不完整的等式:
25+□=43+□
130+(70+65)=(□+70)+□
45+32+76=□+(76+□)
师:你能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合适的数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都很到位。在加数不变的前提下,加法交换律改变的是——加数的位置。
师:加法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
师:不管加数的位置和运算顺序怎么变,只要加数不变,它们的和就——不会变!
285+a+15=(285+□)+□
3、课件出示下面三组连加算式:
79+38+21+62
(79+21)+(38+62)
53+81+46+19+47
46+(53+47)+(81+19)
36+42+28+72+64+58
(36+64)+(42+58)+(28+72)
师:仔细观察并思考,每组的两道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生:每组的两道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和运算顺序变了,加数的大小并没有变,所以都是相等的。
师:依据的分别是什么运算律?
师:完全正确。根据这样的几组等式,大家还能想到什么?
生:不管有多少个加数,只要这些加数大小不变,不管位置和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它们的和都不变。
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老师为你鼓掌。同学们试着口算这几道题,你觉得是上面的算式容易一些,还是下面的算式容易一些?
生:我发现都是下面的算式容易计算,这说明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师:是的,应用加法运算律确实能使一些算式的计算过程更加简便。具体的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除了加法中有这些运算律,减法中有吗?
38+16-24
38+24-16可以填等于号吗?
156-56-44呢?
减法中有结合律吗?
板书
错题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