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提高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意识及初步研究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过程,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会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动手操作,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奇心较强。所以可采用寓教于乐,设疑诱导,操作发现法等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获得自然科学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声音产生。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让学生欣赏我们校民乐队的一段民族乐器演奏会(视频演示),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并让学生寻找视频中的有哪些乐器发出悦耳的声音,进而提出问题,进入本课——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情境。】
师:从视频中你听到哪些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
学情预设:我听到二胡,琵琶,古筝,鼓,笛子等发出美妙的声音。
师:你认识这个乐器吗 (二胡)
出示二胡
师:谁能让它发出美妙的声音
请一位学生上来拉一拉,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二胡是怎样发声,发声的部位在哪里
学情预设:用弦拉二胡就可以发出声音,在拉的地方发出声音。
依次出示琵琶,古筝,鼓,笛子等乐器,同样是让学生说一说各种乐器发声方式,指一指发声部位。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探究之前必须有仔细的观察,充足的认识,本环节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乐器出发,让学生拉一拉,说一说,指一指认真观察,充分认识,为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准备。】
师生发现:各种乐器的发声方法和发声部位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设疑:为什么吹,拉,弹,打不同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后,再激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探究。此时再揭示课题,使学生更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活动2【活动】二、大胆猜想,操作体验
活动一:模仿乐器的发声。
(一)(猜想)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①声音在吹、拉、弹、打等外力碰撞下产生的。
②声音是物体在吹、拉、弹、唱、打等外力动作下动起来产生的。
③物体从静到动的过程就产生声音。
师: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那样对物体施加外力,使物体动起来就能产生声音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动脑去思考,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的潜意识暴露出来,交流反馈,理顺思维。】
(二)(验证)
1、明确探究任务
课件出示探究任务:利用材料(铁罐,
橡皮筋,试管,小纸条,小木棍,黄豆)
模仿乐器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猜想,把你们刚才猜想的内容填上去。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探究
1)六人小组合作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提示):
①仔细观察这几种物体发出声音的现象,尝试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记录这些现象。
②为了更容易观察,可以在试管里放一张小纸条,铁罐上放一些黄豆。
③观察时还可以用手触摸发声物体,
④10分钟制造声音时间,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大小,并注意安全。
学情预设:①铁罐(模仿鼓)静止不动时没发出声音,当铁罐上放些黄豆,用木棍敲打铁罐时,铁罐发出声音,黄豆在跳动。
②橡皮筋(模仿古筝,二胡)向两端拉时,没发出声音,当橡皮筋拉紧用手拨动时,发出声音,橡皮筋不停颤动。
③试管(模仿笛子)左右挥动时,没发出声音,当用口对着试管口吹动时,发出声音,试纸不停挥动。
......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探究材料,明确探究任务,为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搭建合适的平台,并在自主探究中,给学生提出要求,先扶后放,立足学生发展设计。】
3、展示交流
请3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铁罐,橡皮筋,试管发出声音的现象,说明发声的原因。
①小组展示用小木棍敲打铁罐,铁罐发出声音,铁罐上的黄豆在跳动。
②拉紧的橡皮筋,用手一拨,发出声音,橡皮筋来回颤动。
③吹试管时,发出声音,小纸条不停抖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铁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铁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铁罐,皮筋和试管不会发出声音 静止的铁罐发声了吗 挥动试管发声了吗 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师生小结: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预设:①用手敲打桌面,桌面振动发出声音。
②风铃被风吹动时,振动发声。
③人讲话时,喉咙发声,声带在振动。
4、师生举例,共同感受
①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组织学生把手放在喉咙,然后发出“啊”的声音,并说出自己手感受到喉咙的变化情况。(喉咙在振动)
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②尺子在桌面上发声实验
组织学生把尺子放在桌子边沿,一只手按住尺子,另一只手拨动尺子,并说出自己看到尺子的变化情况。(尺子在振动)
③音叉在水面发出声音
老师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再就音叉放进水里,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水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音叉带动水在振动)
【设计意图:让师生共同举例,实验声音的产生,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能力。】
活动3【测试】三、质疑问难 再探发现
质疑: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
老师示范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再按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让声音停止
利用刚才的材料,想办法使正在发出声音的橡皮筋、铁罐等立刻停止发声 找出可行的方法、并记录声音停止前后这些物体状态的变化。
1、六人小组合作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2、请3个小组分别展示音叉,橡皮筋,铁罐停止发声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 ”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3、师生归纳小结:物体停止振动时,声音也停止。因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预设:①小纸条在振动。
②试管在振动。
③空气在振动。
激疑:对着试管吹气时发出声音,是什么在振动
演示:拿出纸条,双手握住试管,对着试管口吹动,产生声音。(空气(气体)在振动)。
师:刚才音叉,铁罐等振动产生声音,可以说是固体在振动,那液体能振动发声吗
(实验)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在水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液体的振动)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填空题。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
②发声的物体不仅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
,
。
2、判断对错。
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
)
②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
3、拓展知识:奇妙的发声方式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出来的结果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适当的拓展,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5【讲授】五、回顾小结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声音有高低,有大有小,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感兴趣的学生课后预习书本P54-58页。
【设计意图:及时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系统,全面,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适当的拓展让科学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