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检测卷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淤泥(wū)
甚蕃(fán)
庞然(páng)
中通外直(zhōng)
B.调琴(tiáo)
苔痕(tái)
案牍(dú)
何陋之有(1óu)
C.益狎(xiá)
跳踉(liáng)
大?(hǎn)
不蔓不枝(màn)
D.远遁(dùn)
大骇(hài)
噬咬(shì)
愁愁然(yìn)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斯是陋室(这)
宜乎众矣(应该)
B.稍出近之(渐渐)
以为且噬己也(咬)
C.无丝竹(管弦乐器)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
D.濯(洗涤)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竖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蔽林间窥之
B.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C.驴不胜怒,蹄之
计之日:“技止此耳!”
D.往来视之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B.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根据原文默写填空。(7分)
(1)前不见古人,
。
(2)《陋室铭》中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3)《爱莲说》中从莲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
(4)《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两句诗是:
,
。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6)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既是写景,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7.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加大学时比重。以扶持特色带动普及。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重点扶持,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
——摘自《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1)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内容。(1分)
(2)衡阳市某中学将举行以“足球梦,梦起航”为主题的校园足球文化节,请你为校园足球文化节设计三项活动。(3分)
①
②
③
(3)小明是班级足球队的一员。在为期一个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校园足球文化节里,小明参加了不下10场比赛,慢慢地,妈妈不支持小明踢足球了,说他每天弄得脏兮兮的,像个野孩子,还影响了学习。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服妈妈支持你继续踢足球?(2分)
(4)广州恒大再度取得好成绩,请你写一条标语来祝贺。(1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8分)
[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从表达方式看,《天净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思》以
为主,结尾
;而《秋词》以
开篇,观点鲜明,以
结尾,意境开阔。(2分)
9.有人说“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是为了增加悲凉而设置的“悲凉图”;还有人说是为了反衬悲凉而设置的,是和夕阳柔和相协调的“闲适图”。你认为呢?(2分)
10.分析[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和[乙]中的“晴空一鹤”这一意象有何不同?(2分)
11.同是写秋,[甲]和[乙]在表露诗人心境上有何不同?(2分)
(二)陋室铭(8分)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陋室”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2分)
1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认为《陋室铭》中提到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还有必要提倡吗?
(2分)
(三)爱莲说(9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中君子者也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鳏寡孤独(
)
(2)鲜:陶后鲜有闻(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18.请你说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有什么寓意?(2分)
19.作者借花喻人,文中“菊”“牡丹”“莲”分别比喻哪三种人?(2分)
(四)(10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乙】人有鱼池,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鷧①窃啄食之,乃宋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
【注释】①鷧(yì):即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②刍(chú)人:草人。③假假:拟声词。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益习其声
(3)驴不胜怒
(4)鷧仍下啄,飞止如故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乃束草为人
B.以为且噬己也
植之池中以慑之
C.稍出近之
稍近益狎
D.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2)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
23.【甲】文驴被虎吃掉的原因是什么?【乙】文鹤鸟中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4.【甲】【乙】两文都是寓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共同的寓意:(2分)
(五)(2016·内蒙古)(11分)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2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6.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2分)
27.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数日,辞去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29.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分)
三、写作(50分)
30.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港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少时,母亲是孩子的港湾;暮年时,家乡是游子的港湾。曾记否,贺知章的百般愁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曾记否,王维的深深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曾记否,王昌龄的幽幽情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乡就像一根绵长的丝线,而我们就是那根线上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我们都被线牵着。
请以“我心灵的港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五单元检测卷答案
1.A
2.A
3.D
4.B
5.D
6.(1)后不见来者(2)谈笑有鸿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来无白丁(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1)推进校园足球普及。(2)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例:①举办校园足球赛;②举办以足球文化为主题的晚会(演讲会、朗诵会);③组织足球梦绘画大赛;④聘请足球裁判或运动员进行足球知识讲座。(3)示例:妈妈,踢球能锻炼身体,培养坚强的意志与团队精神,有利于我的成长;再说,身体好了,更能搞好学习。请您同意我继续踢足球吧!(4)示例:恒大足球,引领中国,走向世界。
8.描写、抒情、议论、描写
9.示例:我认为是一幅悲凉图,因为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悲凉的意象和游子的愁思融合为了一体。
10.前者写尽r秋天的肃杀之气;后者则矫健凌厉、奋发有力,用这一意象冲破厂秋天的肃杀之气。
1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12.(1)品德高尚
(2)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
13.(1)山不在于它有多商,有了仙人就出名了。(2)往来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14.本文是从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
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5.示例:有必要。虽然今天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刘禹锡那种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会激励我们更专心学习,不贪图享乐。
16.(1)唯独,仅仅
单独,一个
老而无子(2)少
缺少
新鲜
17.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之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18.作者将莲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借莲的形象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
19.隐士、富贵者、品德高尚的君子。
20.(1)喜欢(2)逐渐(3)禁得住,能承受(4)原来
21.C【解析】A项,“乃”分别解释为: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才;副词,于是。B项,“以”分别解释为:动词,和“为”连用.认为;介词,用来。C项,“稍”都解释为:渐渐。D项,“然”分别解释为:……的样子;连词,但是。
22.(1)(老虎)藏在树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偷偷看它,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2)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拍动翅膀“假假”地叫着。
23.驴庞大却愚蠢,没有能耐,只会一鸣一蹄。(或:驴徒有其表,没有真实的本领。)鷧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24.示例: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看清事物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25.B
26.具
宜
求
禁
27.D
28.(1)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3)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29.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自己追求美好、安定的生活,《爱莲说》借对莲花的描写,表达自身高洁的品格。两篇文章都表现自身品格高洁。但是《桃花源记》是表现作者自己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而《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