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9 08:02: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二首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月亮的美妙与神奇。2.过程与方法:(1
)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
)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2
)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
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利用
CAI资源,引导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直观想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作了铺垫。2.充分诵读,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帮助学生感悟《登鹳雀楼》一诗所揭示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古朗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两首五言律诗。这两首诗都是名家名篇,各有其特点。《登鹳雀楼》描写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古朗月行》从儿童的视角写月亮,感情天真,意象优美,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一)知诗人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与简介:“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因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二)解诗意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1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
)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提示:“入”书写时第一笔撇稍微低一些,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或者“人”。(3)学生练写,投影展示,全班评价。(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5)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登、依、尽、黄、流、穷、千、层”8个生字。2.交流讨论,体会诗意(1)白日:太阳。依:依傍、靠着。第一行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山,意思是: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2)第二行写近处的河水,意思是:鹳雀楼下的黄河波浪滔天,汹涌澎湃,它是要奔流到大海里去。(3)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鹳雀楼上见到的美景,画面壮丽,气势宏大。不论是谁,只要读到这十个字,都有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鹳雀楼上,感到心胸无比开阔,读了令人振奋。(4)穷:尽。后两行写的是作者的想法,意思是: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3.美读理解(1)师生双读,并注意句中的停顿:教师: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学生:白日/依山尽教师: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学生:黄河/入海流教师: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学生:欲穷/千里目教师: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学生:更上/一层楼(2)大组分行读,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有感情。(3)男女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三)悟诗情(展示课件第八屏)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学生欣赏美景,感受美景。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诗,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3.朗读指导:“依”“入”两个字读时要稍微拉长音,显得悠远、意味深长。“千”字重读,显出志向远大。最后一句要读得响亮,突出全诗的揭示的哲理。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四)作业练习(展示课件第九屏)1.课件出示填空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登鹳雀楼(
)(
)依(
)尽,(
)(
)(
)海流。
欲穷(
)(
)(
),更(
)(


楼。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认真比较、区分每组中的两个字:“人/入、千/干、黄/王”再分别组词。3.指名背诵。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二课时(一)知诗人(展示课件第十四屏)1.课件展示作者画像与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放,被人们称为“诗仙”。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静夜思》)。学生一齐背诵《静夜思》,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古朗月行》是李白的另外一篇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3.“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已经有人写过《朗月行》,所以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古朗月行》,表示跟别人的作品区别开来。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朗、识、镜”3个生字。(二)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五屏)1.初读全诗,认识生字:课件出示图片,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学习两个生字:“识”“玉”。教师提示:“识”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玉”的笔顺是“横、横、竖、横、点”。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2.这是一首描写月亮的古诗。月亮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看见的月亮什么样?看上去它像什么呢?(学生反馈)在这首古诗里,月亮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到诗里去寻找答案吧。3.疏通诗句,了解诗意。(1)呼:称呼。(2)疑:怀疑。(3)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4)在诗歌的前两行,小时候的李白把月亮当成什么?(学生回答)(5)在诗歌的后两行,李白又把月亮比成了什么?(学生回答)4.品读古诗。(1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疑”“瑶”“端”三个字的发音。(2
)指名诵读,读出感情。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节奏与韵脚。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