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2016)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2016)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8 21:51: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9张PPT。七子之歌闻一多 走进作者 闻一多: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学者和诗人。湖北浠水人。他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写过多部爱国诗篇,如《发现》、《一句话》、《七子之歌》等。192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疏通字词:氤(yīn)氲(yūn) 襁(qiǎng)褓(bǎo)
梦寐(mèi) 掳(lǔ) 啖(dàn) 髁(kē )
硇(náo)洲 遗骸(hái) 号(háo)啕(táo)
孪(luán)生 蹴(cù) 蹋(tà) 愍(mǐn)
艾(yì) 阙 (què) 起讫(qì)
三、词语积累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掳:把人抢走。
梦寐:睡梦。
凤阙:宫阙,皇宫。
狞恶:凶恶。
啖:吃。
脂膏:脂肪。
号啕:形容大声哭。
精忠:(对国家、民族)极其忠诚。
点染:点缀,装点。
家传:记载父兄以及先祖事迹的传记。
背城一战:指作最后决战。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墙。
氤氲:这里是弥漫、充满的意思。
遗骸:遗体,遗骨。
管钥:锁钥,比喻军事要地,出入要道。管,古称钥匙。
吉日:吉利的日子。
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
蹴蹋:踢,踏。
髁:骨头上的突起,多在骨头的两端。
背景介绍: 1925年3月,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及大连),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何为“Macau”(妈港)?“Macau”是闽南方言“妈阁庙”的葡萄牙语译音。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领土。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 背景链接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中五星是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徵澳门特区是由三个岛组成的吉祥之地;绿色代表祖国大地。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背景链接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背景链接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每首诗的内涵《澳门》:着重写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香港》:着重写受到的凌辱,表明回归的愿望。
《台湾》:着重写英雄的传统。
《威海卫》:着重写悲壮的历史和险要的地势。
《广州湾》:突出地理位置的重要。
《九龙》:突出悲苦,期盼回归。
《旅顺、大连》:突出列强的暴虐。 近80年以前,诗人就以“独白”的口吻写下了“七子之歌”,迫切企盼回到祖国怀抱的殷殷情怀。诗人有清醒和明智的预见。如今,“六子”都已回到祖国怀抱,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终将会实现。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全班分成七组,每组各扮演一“子”,每首诗最后的“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由全班齐读。简析课文1、闻一多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民主斗士,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和信念?2、每一首诗都是用第几人称、采用什么修辞手
法写成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七子之歌》所要表现的总的主题是什么?4、“圣人”“郑氏”“家传”有何作用?明确:
1、这篇《七子之歌》一方面表现了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2、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手法写成的,这样,他所写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特色。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灌注首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之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它的总的主题体现为每一首诗最后的结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4、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是这一组诗的又一大特色。表明有着老子、孔孟先贤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子孙后代,“我”是不会甘愿屈服外来势力凌辱的。学唱《七子之歌》写作特色: 1、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虐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2、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是这一组诗的又一大特色。课后作业:1、学生在熟读七首诗的基础上自行选一两首加以背诵。
2、阅读闻一多诗集《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