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这个办法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这个办法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9 08: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这个办法好
教学设计
课题
9这个办法好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这、伙、伴、砍、柴、捡、些、组、饱、背、份、牵、提”13个生字;会写“份、饱、法、放、每、这”6个字;学习食字旁、反文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懂得做事要动脑筋,要善于合理分工合作。
重点难点
明白毛泽东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好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关于毛泽东的资料。
教材学情分析
1.以问题导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让学生了解“这个办法”。2.对比读句,品读重点词,让学生理解“这个办法”的巧妙之处。3.联系生活谈“这个办法”的运用,让学生尝试实践分工合作。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课题1.教师:你觉得咱们班上谁的办法最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文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朋友,知道是谁吗?2.(展示课件第三屏):课文插图3.交流: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在交流中认识毛泽东。4.教师: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5.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学习“法”字:加一加,“去”字加“氵”。二、整体感知课文1.(展示课件第三屏)课文录音(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泽东小时候和小伙伴上山干活,想出了好办法,大家分工合作既喂饱了牛,又带回许多柴和果子。)(2)指名反馈。2.识记生字(1)(展示课件第四屏)份、饱、法、放、每、这指名读字,教师适时正音。字音:“这”是翘舌音;“份”都是前鼻音,“放”是后鼻音。字形: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饱”的部首是什么?为什么?“放”的部首是什么?为什么?(2)(展示课件第五屏)读词语:“摘苹果”游戏伙伴砍柴捡果子牛背一组篮子饱饱的说话练习: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反馈,教师指导。三、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小组内练习读课文。2.展示朗读,交流评议。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一)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学习收获。(二)教师:上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是啊,毛泽东真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他的办法究竟“好”在哪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品读句子,理解课文(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毛泽东想出的办法是什么?2.他的办法怎么样?为什么?(二)汇报交流,学习课文(三)(展示课件第六屏)1.毛泽东想出的办法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大家分成三个小组: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捡果子。2.学生读句:为什么要分成三组?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因为他常和小伙伴放牛、砍柴、捡果子。)你觉得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毛泽东是个勤劳的孩子。)指导读:那时候毛泽东只有七岁啊,和你们一般大,可是却能为家里做这么多事教师:佩不佩服他?齐读: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一段。3.问:毛泽东为什么要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两个句子:A.怎样能放牛,又能砍柴,还能捡果子呢?B.怎样能放好牛,又能多砍些柴,还能捡些果子呢?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这些带点的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读一读:学生读句说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心理的想法:不仅是做事,而且要把事做得更好。)4.问题:他的办法怎么样?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天快黑了,放牛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的背回了许多柴,捡果子的捡了满篮的野果子。(1
)学生读句子:(重音强调“饱饱的”“许多”“满篮的”,读出收获的欣喜。)如果是你,你此时的心情会怎么样?(2)学生说感受,再读句,感受这个好办法带来的好结果。问:从这里,你觉得毛泽东是个怎样的孩子?(毛泽东是个聪明的孩子。)问:最后,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问:大家为什么能高高兴兴地回家?(因为毛泽东把柴和果子分给了大家,而且果子和柴比以前要多了,牛也喂饱了。)问:你觉得毛泽东是个怎样的孩子?(毛泽东是个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的孩子。)指导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他们高兴的心情吧!(四)齐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办法的巧。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教师:毛泽东的办法真好,既省力气,又省时间,还能把事干好,你想把这种办法用到哪?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谈如何运用“分工合作”。(二)总结:同学们,遇到事情先动动脑筋,想出好办法,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干、巧干的聪明孩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