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训练(二十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6·10月温州选考测试卷)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鱼、虾、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鱼
B.虾
C.浮游动物
D.藻类
D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属于生产者。]
2.(2016·3月宁波选考测试卷)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最强的是( )
A.热带雨林
B.水稻田
C.北方针叶林
D.草地
A [在本题所给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抵抗外力干扰能力也最强。]
3.(2016·1月浙江学考)杀虫剂DDT会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浓缩,这种现象称为( )
A.生物净化
B.生物遗传
C.生物放大
D.生物进化
C [杀虫剂DDT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4.(2016·7月浙江学考)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是( )
A.光合作用
B.需氧呼吸
C.厌氧呼吸
D.物质燃烧
A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需氧呼吸、厌氧呼吸、物质燃烧都会使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5.(2016·温州联考)在“草→兔→红狐→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所属的消费者级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
A.一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B.二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二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 [在“草→兔→红狐→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属于第三环节,即第三营养级;兔是一级消费者,红狐是二级消费者。]
6.(2017·杭州七校联考)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
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D.昆虫的次级生产量为280
kJ
B [昆虫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410kJ-210
kJ=200
kJ;昆虫的粪便量没有被昆虫所同化,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昆虫的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
kJ-130
kJ=70
kJ,这部分能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7.(2017·1月金华十校联考)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包含植物的呼吸消耗量
B.②为次级生产量
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⑤⑥⑦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C [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所以图中没有成分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项错误;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异养型)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为次级生产量,所以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②为摄入量,B项错误;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中经过呼吸作用后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C项正确;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项错误。]
8.(2017·1月宁波期末测试)下图表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
B.凡是异养生物都是次级生产者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是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D.次级生产量减去呼吸量即为净次级生产量
D [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所以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D项错误。]
9.(2017·浙江省嘉兴市测试)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B [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项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项正确;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项错误。]
10.(2017·1月宁波期末测试)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的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丁大于甲+乙+丙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A [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丁表示生产者CO2的消耗量,也就可以表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于丁可以表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丁大于甲+乙+丙,C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大于甲+乙+丙,意味着该生态系统生物量在增加,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11.(2017·宁波模拟卷)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是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是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
C.哺乳动物③/①的值一般为10%
D.恒温动物④/③的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D [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除初级生产量外,也可来自消费者,A项错误;次级生产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即次级生产者通常指积累有机物的量,不包括同化后用于呼吸的能量,B项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③/①的值一般大于10%,C项错误。恒温动物为维持体温恒定,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能量通常大于变温动物,④/③的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D项正确。]
12.下面关于次级生产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即为次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是初级生产量
C.次级生产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量
D.次级生产量的制造者都是异养生物
B [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进行的第二次有机物质生产,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项正确;次级生产量的食源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上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项错误;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异养型)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即为次级生产量,所以次级生产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量,C项正确;次级生产量的制造者都是异养生物,D项正确。]
13.(2017·杭州七校期末联考)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C [自然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A项正确;DDT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放大,因此甲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营养级最高的食肉动物,B项正确;图乙中,人类也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C项错误;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将很快退化,D项正确。]
14.蓝藻水华,是养殖水体中常出现的水质问题,若管理不当最终将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蓝藻水华不影响养殖水体中群落的结构
B.养殖水体中的能量只来自人工饵料
C.光照、水温和营养物质等影响水华的产生
D.鱼类大面积死亡是该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 [由题意知,蓝藻水华,是养殖水体中常出现的水质问题,若管理不当最终将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A项错误;流入水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有人工饵料和水体中自养生物固定的太阳能,B项错误;影响这些自养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水温和营养物质等,C项正确;环境变坏造成鱼类的死亡,鱼类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使环境恶化,这是正反馈调节造成,D项错误。]
15.(2017·1月宁波期末测试)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一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个营养级传递给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一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C [据图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一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A项错误;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N5/N2×100%,B项错误;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C项正确;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D项错误。]
16.(2016·4月浙江选考)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蛇在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____个营养级。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3)图中“→”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表示________的方向。
(4)若狐侵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解析】 (1)蛇所在的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蛙→蛇→猫头鹰,蛇在该食物链中处于第5营养级。图中只有恒温动物的食物链是草→兔→猫头鹰和草→鼠→猫头鹰,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只有3个,可见,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多。
(2)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而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所以图中“→”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表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4)生态系统会保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1)5 多
(2)时间 次生演替
(3)能量流动
(4)自我调节
17.下图表示某稳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A~G表示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a~d表示相关能量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流量是________kJ/(m2·a),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为________。
(2)b值为________,过程E表示________________。
(3)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
(4)当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很少或没有时,对碳循环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生态系统为农田生态系统,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需要施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6)若该农田被弃耕,随后群落组成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属于演替。当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处于平衡状态,________演替就不再进行,达到平衡点,此时称为________。
【解析】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为87
400
kJ/(cm2·a)。总的太阳能为7
000
000
kJ/(cm2·a),故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为87
400/7
000
000×100%=1.2%
(2)由图可知,某一营养级(最高应用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图中b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600-1330(自身呼吸消耗)-9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180。过程E表示分解者利用分解者遗骸中的有机物。
(3)传递效率为(87
400-50
450-22
950)/87
400≈16.0%。
(4)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碳循环过程中缺乏分解者时,腐殖质就不能被分解,其中的碳元素就不能回到无机环境中。(5)农田生态系统由于要积累输出大量的有机物,所以同化量要远大于异化量(呼吸消耗量),因而要不断施肥输入有机物。
(6)弃耕农田上存在种子等生命体,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平衡时的群落为顶极群落。
【答案】 (1)87
400 1.2%
(2)180 分解者利用分解者遗骸中的有机物
(3)16.0%
(4)腐殖质中的碳元素不能回到无机环境中
(5)农田中的产品不断输出
(6)次生 顶极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