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嘉定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01 12:1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闭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等。由此判断,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 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2、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
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3、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对“全民族抗战”最确切的解读是
A.
抗日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战
B.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
C.
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
D.
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战
4、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的
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5、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6、“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军歌当属中国历史上的哪支军队?
A.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
C.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7、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国共两党团结御辱,共赴国难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8、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9、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该战役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10、“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这首嘹亮的战歌曾经响彻域外,加速了法西斯的崩溃,大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战歌歌颂的是
A.中国人民志愿军
B.中国远征军
C.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11、“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出自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一届“人大”
12、“重庆陷入狂欢,……是人浪,是热浪,是欢腾的海。胜利的空气,到处在流,泛滥着。……人们从家里、办公处、工作房冲出来,投向每一个通街,人与人棱织着成了线,成了流,成了巨汇。”以上情形反映了
A.
改订新约的成效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迁都后的喜悦
D.
日本战败投降
13、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的文件有
①《开罗宣言》
②《德黑兰宣言》
③雅尔塔文件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15、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政要员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16、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大江”是指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
金沙江
17、以下国际条约中,苏中美英四国都参加签字的是:
A.《开罗宣言》
B.《雅尔塔秘密协定》
C.《波茨坦公告》
D.《联合国宪章》
18、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二战后期说:“由于德国军事力量行将被摧毁,结成联盟关系的唯一依据马上就要消失,苏联和西方盟国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源自
A.
苏联背信弃义
B.
德国行将战败
C.
联盟纽带瓦解
D.
社会制度矛盾
19、2005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对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决策作了沉痛反省,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这一决策”是指
A、签署《慕尼黑协定》
B、签署《大西洋宪章》
C、签署《雅尔塔协定》
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20、1950年代初期,欧洲某城市中,一位住在英国占领区的居民,一大早先通过检哨站,到苏联占领区上班。下班后,经常要绕到美国占领区购买日常用品,然后搭电车回家。这个人最可能生活在
A.维也纳
B.华

C.柏

D.布拉格
21、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抱怨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即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它国家的企业。导致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的原因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D.美苏冷战的爆发
22、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最不同处是
A建立在世界大战后
B为了维护国际和平安全
C曾被大国控制
D其中某机构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安全
23、一位美国总统在日记中,把1946年形容为在对苏联关系上该“做决定的年份”。以下事件与此决定直接相关的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联合国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24、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采取的“必要措施”是:
A.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B.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实施莫洛托夫计划
D.签署《友好同盟条约》
25、“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饥饿、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富尔顿演说
D.舒曼计划
26、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争不断升级
27、下表为美国1950——1973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下列对该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对日本与西欧的贸易总额逐渐减少
B、美国的经济逐渐走向崩溃
C、美国与日本、西欧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D、日本、西欧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美国
28、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
英法美
B
英美苏
C
中苏美
D
美中苏
29、某课题的中心词是“冷战”、“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30、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旗。这标志着
A.欧盟建立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华约解散
31、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欧洲联盟
D.成立欧共体
32、“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C
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D
苏联的解体
33、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顺序最先的是
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34、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35、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6、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
1953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7、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依据这一观点,建国后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联产承包
38、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其中的“一化”指的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生产资料公有化
D.农业生产集体化
39、一个时期有人曾说养出的猪比大象还大,曾作为先进宣传,数十年后被笑谈:也许杀“猪”吃肉得全公社上阵。出现这样极端违背科学与日常逻辑现象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反右倾
B大跃进
C总路线
D人民公社
40、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烁着辉煌的阳光!
该诗句表达了
A.
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
B.
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C.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期待
D.
对土地改革完成的美好祝愿
非选择题(共20分)
41、学会对历史的完整叙述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一般历史事件的叙述,要求包含背景(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等基本历史要素。2006年12月12日在北京纪念西安事变座谈会上,与会者高度评价事变的发动者,誉其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请你对“西安事变”作一个历史叙述。(6分)
42、国际格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
问题:(8分)
(1)指出这三次变动的时间及标志。(3分)
(2)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5分)
43、观察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问题:(6分)
阿登纳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番话的?(2分)
之后欧洲是如何“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的?(2分)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历史来看,“欧洲人走下坡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分)
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C
6
C
11
C
16
C
21
B
26
B
2
B
7
D
12
D
17
D
22
D
27
C
3
C
8
A
13
D
18
D
23
A
28
D
4
B
9
C
14
D
19
C
24
C
29
C
5
B
10
B
15
C
20
C
25
B
30
C
31
B
36
B
32
C
37
B
33
B
38
B
34
C
39
B
35
D
40
A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
在日本侵华的民族危机下(1分),1936年12月(1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1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2分)。
42、
(1)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3分)
(2)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1分)。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于列强的共同支配之下。(1分)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任意2点,共2分)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实行全方位外交,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1分)
43、
(1)二战后,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西欧为振兴经济,抗衡苏联东欧、摆脱美国控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2分)
(2)20世纪6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正式合并,形成“欧洲共同体”。90年代改称欧洲联盟。(2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