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同步精品练习(开篇巨献·绝对超一流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同步精品练习(开篇巨献·绝对超一流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2 08: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同步精品练习
课前感悟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烂漫(màn)
樱花(yīn)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B.芦荟(huì)
和蔼(ǎi)
杳无消息(yǎo)
发髻(jí)
C.畸形(qí)
不逊(xùn)
驿站(yì)
瞥见(piē)
D.匿名(nì)
诘责(jié)
教诲(huì)
深恶痛疾(wù)
2.
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喝彩
发髻
为难
拆开  B.
抑扬
慌话
叹息
叮嘱
  C.
疑惑
偷懒
拖辞
掌故  D.
介意
泄漏
为难
操心
3.
将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的序号填在(
)内。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3)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比喻
B夸张
C反语)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琼浆、宝应大曲……等系列白酒,以独特的香型,被扬州市食品工业协会评为“维扬名酒”。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想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点击课文
1.“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是怎样的情况?作者对此充满怎样的感情?
2.文中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那几件事?
3.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5.在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6.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7.本文的主题你认为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8.文中,作者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选段在线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引用的文字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层次,用“∥”在文中标出。
2.这两个段落层次的关系是(
)
A.并列关系。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平行的,在意思上相互独立。
B.
递进关系。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深化。
C.
说明关系。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说明。
D.
转折和因果关系。第二段是结果,第一段则是导致第二段的原因。
3.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包含的含义应该是(

A.客观的描述了中国人的情况。
B.是反话,运用了反语,沉痛的语气中包含了对日本人的态度的愤慨。
C.“也无怪”清楚的表明作者承认日本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D.作者显得很无奈,对中国人的能力感到失望和没有自信。
4.“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包含了(

A.讽刺了日本人的狂妄和自欺欺人,总以为自己是最强大的。
B.对日本的强大和伟大惊叹不已。
C.羡慕、嫉妒日本人的胜利,故意贬低日本人。
D.如果把“自然”改为“竟然”更恰当,更能强烈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作者在叙述下课时放的时事片子一段中描述了枪毙中国人的情形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6.“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表达的意思是(

A.把“我”和那群中国人相提并论,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素质的低下。
B.
把“我”和那群中国人彻底对立,划清界限,显示出“我”的与众不同。
C.“我”既和那群中国人是对立的,同时又和他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对他们的麻木既感到愤怒,同时又感到痛心和耻辱,决心要唤醒他们。
D.“我”像那群中国人一样,看着同样的场景,想着同样的事情。
7.“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A.日本人太多,喊声太大,所以特别刺耳。
B.这欢呼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侮辱,伤害了作为中国人的“我”的民族自尊心,所以“特别刺耳”。
C.“我”看不起日本人,他们却狂妄自大,自以为了不起,所以“特别刺耳”。
D.中国一向是伟大的。瞧不起中国是毫无根据的,所以,“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8.“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怎么变化了?“我的意见”为什么要变化?
延伸拓展
我读鲁迅
①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八方的诘难,他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②也读鲁迅的幽默。《采薇》中借伯夷、叔齐的传说抨击可笑的封建卫道者,让“不食周粟的商朝遗老”大啃同样生在周朝土地上的薇(一种野菜),毫不留情地剥下了忠君的画皮。《肥皂》里把脖子的泡沫比喻成螃蟹吐出的白泡泡,《狂人日记》里对“吃人者”入木三分的刻画,《高老夫子》中对不学无术的主人公上历史课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③还读鲁迅的坚忍。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痛事实,他毫不退缩,更要“怒向刀丛觅小诗”,向敌人讨还那“拖得越久,越要付更大的利息”的血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爱,敢憎,因为爱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谁能说他不是奋然前行”呢
④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杂文,他的诗,也读他自己。他的阅历之丰富,知识之渊博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凝视着《鲁迅文集》上那个清瘦的老人头像,带着几分敬畏之情“读”他瘦削的面颊,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浓须……
⑤他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选定文艺工作之后便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他不仅有作为思想家的明智,更有作为革命家的长远眼光。他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依然同情、支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预见的正确,早已被事实证明了。
⑥于是我读鲁迅,读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也读他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一面。
⑦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地细细咀嚼。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
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1.作者读鲁迅的作品,是从哪几方面谈其特点的 (1分)
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一语双关,你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吗 (1分)
3.文中的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分)
4.文中不仅引用了鲁迅的文章,还引用了他的诗句,如:第⑤段中的《自嘲》和《自题小像》,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写出本文中所引诗句的上句或下句。(1分)
5.结尾一段,揭示了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各自怎样的特点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2分)
6.作者在构思中,很注意写作的角度,请你以第⑥段为例,简单地进行分析。(2分)
7.读此文后,结合本文的内容、写法或语言,谈谈你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课前感悟
1.D;
2.D;
3.
(1)
B
(2)
A、C
(3)C

4.C

5.
D

6.A;7.如:①忙碌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②娇媚的昙花选择在夜间开放,那是在教我们不要张扬。③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天雪地中,那是在教我们顽强。
点击课文
1.“清国留学生腐化堕落,贪图享乐。不思学习,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鞭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日本,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
2.文中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①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②纠正我画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学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3藤野先生是一个正义的学者:淳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心,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4.
文中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自己途径日暮里和水户的所见所闻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5.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而且边上还有中国人在围着看热闹。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伎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6.
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和分别后的怀念)为线索来叙事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本文还有一条暗线索,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7.
本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8.文中,作者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这其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的藤野先生的敬仰,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作实际行动,更可以理解为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选段在线
1.在“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划“∥”,分段。
2.D
3.B
4.A
5.这件事深深刺激了作者,让他认识到中国普通民众思想和情感上的麻木,而且这正好给好战的部分日本人提供了口实,使他们似乎有理由蔑视中国人。我作为现场的中国人被刺痛了,开始反思中国民众身上的劣根性,把这一感受写下来,就是为了唤醒民众。目的和意义都在于此。言之有理即可。
6.C
7.B
8.
“我”以前以为只要学好医学,强健人民的身体素质,就可以拯救人民和民族。但现实的刺激表明,仅有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清醒的灵魂、强健的心灵。因此,“我”决定弃医从文,去拯救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从而拯救整个民族。这才是根本之所在。
延伸拓展
1.三方面,鲁迅的高洁、幽默和坚忍。
2.不仅指他在黑暗的现实中摸索前进,向敌人发出战斗的呐喊,而且暗含引出鲁迅的两部作品——《彷徨》和《呐喊》。
3.举例论证。
4.
《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或《白题小像》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金庸、琼瑶的小说是休闲的;巴金、冰心的文集着重审美的角度;鲁迅的作品是睿智的、哲思的,让人深深地思考。
6.不仅写出了他作为伟人让人景仰的一面,也写出了他作为普通人,为人子、人父和丈夫的尽责的一面。7.可选取某一角度,内容如所选材料、鲁迅精神等;写法上分层次、段首排比式等;语言的明丽、富含哲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