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16《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2 19:05: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爱莲说
教学目的: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他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蕃(fán):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代词,我。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汉语词典的“啊”。
益:更,更加。
谓:认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鲜(xiǎn):少。
闻:听说。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陶渊明独爱 菊 (正衬)
我独爱莲 托物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
菊(隐逸者)惋惜
爱莲原因 牡丹(富贵者)鄙视 言志
莲(君子者)赞美
2.翻译课文:
(长在)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莲花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进去轻慢地玩耍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二步,精读课文。
课堂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的品德
濯清涟而不妖——美好的情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美丽的外表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芬芳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的仪态
2.作者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菊正衬莲。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写牡丹反衬莲。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明确: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的是“惋惜”。
4.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明确:“鄙视”
5.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明确:“赞美”。
背诵课文: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怎样新的见解?

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课文第一段为托物,通过写莲的外表与内在品质来表现菊之美好。第二段为言志,作者通过对花的评价表现其人生态度。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周敦颐的贡献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故事
善政

周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保举,做了分宁县的主簿。该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审讯一次,立即弄清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你啊!”
有个上官推荐周敦颐,他被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这里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处死。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都不敢和他争持,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回了家,打算弃官而去,说:“这样胡为,我还能做官吗?以杀人来拍上级的马屁,我不干。”后来,王逵终于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是周敦颐舍官相救的结果。

周敦颐改任郴(chēn,湖南省)州桂阳县令后,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周敦颐说:“你太老,自读已来不及读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学。”两年后,李初平果然大有收获。周敦颐是诲人、助人而不倦的。
周敦颐被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高兴的说:“这是那位能弄清分宁县大疑案的人。我们南昌人,现在也有申诉冤屈的地方了!”那些富家大族、狡黯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开始惴惴不安。经过周敦颐的“善政”教育,他们不单是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开始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这都是周敦颐善政教育的结果。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因为大家都极端的信任他。部里的使者赵忭,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也不加解释,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忭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赵忭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了。”
从上述选录的故事看,周敦颐是一个很能干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他明察秋毫,善于判案;他也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判 案,甚至不惜开罪上司。
周敦颐在自己的任内,做到了这种地步。难怪赵忭感慨的讲:“吾几失君矣!从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廉洁爱民
周敦颐做官后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一心想着百姓,关心他人生活,关心社会大事。有一次,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探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周敦颐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个已经破旧得不像样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潘兴嗣知道,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的亲戚,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有现在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
后来,周敦颐的为官朋友们想出钱为他新建一所住宅,周敦颐知道后连婉言拒绝:“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为官的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恩惠。”朋友听后都点头称是。
周敦颐想着百姓的生活,同时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监督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有一次周敦颐的一名手下把领到的俸禄、米,拿到自己家里。这名手下的妻子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声。后来,这事恰好被周敦颐听见了,于是问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红着脸说:“以前惯例给自己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周敦颐又问:“那照理多出来的米应该付多少钱呢?”手下说:“这是不用给钱的。”周敦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要手下把前几次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同时周敦颐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依规定办理。后来,当地其他官员知道周敦颐严办手下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得惭愧。
周敦颐自己虽然生活过得十分清淡,可他自己则自得其乐,性情旷达,从来不把清苦放在心上,相反他还在一首写给家乡族人的诗中表达出这种奉公行为、廉洁爱民的动机: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láo,浊酒)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心为公,不图私利,爱护他人的精神,深得时人赞许,在后代学者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独爱莲
有一次,他从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访蒲宗孟。途中,他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讲道:“一个人的爱好不尽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偏偏爱菊花,李唐以来的世人又多爱牡丹。我朝诗人林逋以梅为妻,终身不仕不娶。而我最爱莲花,你看它处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涟而不显妖媚。中间通达,外部秀直,没有枝蔓,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可以远观,而不能随意把玩。这四种花,好比四种人,菊花是隐逸之士,牡丹是富贵之人,梅花是高雅纯洁之人,莲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似富贵荣华,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洁,岁寒时只与松竹为友。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在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南宋魏了翁出使川东时,在合州建濂溪祠纪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书院(亦称合宗书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及其濂学的流韵对合川博大深远的影响力。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以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