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八年级历史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下列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话内涵的是(
)
A.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确立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
当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确定了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3.2006年7月1日被称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西藏人民为之欢呼;几十年前让西藏人民欢唱《翻身农奴把歌唱》
的事件是(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有(
)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稳定物价之战
③土地改革运动
④抗美援朝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9.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杨振宁
C.侯德榜
D.华罗庚
10.党和中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土地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三大改造”
D.生产改革
11.20世纪70年代,美国急于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B.中国采取不再敌视美国的政策
C.美国在华有重大利益
D.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日趋冷淡
12.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2006年4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00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
)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14.我国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轨道
15.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有(
)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②民主与法治被肆意践踏
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澳门问题表述错误的是(
)
A.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B.澳门回归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驻军澳门。
C.1982年,针对澳门问题,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谈判
D.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五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
1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称赞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一五”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20世纪80年代初,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的中央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周恩来
19.200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早在1973年,他就已经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人作诗赞美他:“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杨振宁
D.
袁隆平
20.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光辉旗帜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部分(21小题8分,22小题26分,23小题12分,24小题14分,共60分)。
21.图一和图二中两个柱状图分别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的产值对比。(共8分)
请回答:
图一
图二
(1)从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是什么?(至少写出两个)(4分)
(2)从你得出的结论中任选一个说一说
: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2.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_______年,中央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从此土地由_______________变为了___________。
(2)__________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____,从此土地制度由___________变为了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4分)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4分)
(7)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4分)
23.“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请列举建国后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活动。(每一时期最少列举出两个,共12分)
24.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什么?(2分)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分)
材料二:2005年4—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这说明了包括台湾地区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
……
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导演了所谓“全民公投”,妄图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分裂出去
……
2007年4月,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公布后,“台湾体委”汇集台湾“中国台北奥委会”,随即举行记者会称“……台湾不欢迎圣火入台。”
(2)结合所给材料说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4分)同时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2分)
材料四: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
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湾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湾人次
1978
0.46
——
——
2001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
783.3
3685250
144526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测试答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B
B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D
D
C
A
B
D
B
二、非选择题
21.(1)其一,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产值1957年都要比1952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其二,工业产值增长的幅度远远高于农业。
(2)原因:
“一五”期间我国在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广大翻身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所以工农业产值均有大幅度提高;三大改造的完成,尤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或:“一五”期间我国工作的重点是进行重工业建设,各方面的投入均远远超过了农业,所以工业产值增长的幅度高于农业。
22.(1)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3)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忽视经济规律,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泛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等。
(6)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7)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23.
(每列举出一个2分,共12分)
(1)五十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等。
(2)七十年代: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1978年中美签署《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等。
(3)改革开放以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召开2008北京奥运会等。
24.(1)“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台湾搞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
(2)有利因素:“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与台湾政党高层领导人的接触;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同“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经贸文化等交流日益密切。
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的存在。
(3)谈出自己的认识,观点正确即可。如: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统一是大势所趋等。
25%
1957
农业
129%
1957
工业
129%
1957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