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提纲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统治
,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
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
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
4.灭元:
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
机构,设立“
”,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取消
,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
制。
(2)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
,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
、西厂,合称“
”,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
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
。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
,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
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
B
C
D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4.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5.明朝时设置了监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机构——锦衣卫。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
A.三司
B.内阁
C.六部
D.皇帝
6.李达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
A.《史记》
B.唐诗
C.宋词
D.四书五经
7.右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9.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0.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废除于何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开国之君,人们评价他,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功与过。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大祖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丞相制度创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从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三:
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机构的门牌?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参考答案:
D
2.A
3.C
4.C
5.D
6.D
7.C
8.C
9.A
10.C
(1)丞相。掌监察。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进了教育亊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言之成理即可)
(2)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废除承相制.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撤销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3)东厂。明成祖时(或明朝前期)。监视、侦察臣民。锦衣卫和西厂。
(4)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但是在考试形式上做到了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