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明中后期,江南等局部地区工商业市镇勃兴,商品流通扩大,在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这些因素的发育成长,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镇压人民、钳制思想、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的方面带来严重恶果。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哪一朝代的地图?
当时管辖今天泰州的行政机构叫什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鲁提辖倒拔垂杨柳《三国演义》 《水浒传》罗贯中 施耐庵罗贯中 施耐庵张士诚张士诚(1321-1367年),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盐城大丰市)。1353年,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称诚王。1356年,定都平江(今苏州),次年,降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1367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 自缢死。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材料一中“红巾万千”是指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红巾万千: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原因:开河变钞、官法滥、刑法重。元朝末年。政府下令开黄河新河道,和大量发行纸纱。
元顺帝命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时紧工迫,官吏乘机舞弊,人民痛苦更深。
十年底,顺帝又决定变更钞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升。“开河”和“变钞”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材料二:1351年,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民工挖河时,发现有一独眼石人(韩山童、刘福通事先埋于河滩)。是时,流传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刘福通在永年白鹿庄聚众三千人,杀白马、黑牛立盟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拥韩山童为明王。导火索: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开河变钞。根本原因: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幼时贫穷,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朱元璋即明太祖,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阅读P74~75.内容,思考:促使明朝强盛的措施有哪些?明朝强盛的表现有哪些?措施: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工匠身份废丞相、创内阁、设立锦衣卫、迁都北京宽以待民
休养生息重典治吏
严惩腐败软硬并用 宽猛相济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胡惟庸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废除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2.明朝强盛的原因
(1)严惩贪官、整顿吏治。
(2)改革官制、稳定政权。
(3)奖励垦荒、轻徭薄赋。3.表 现
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耕地面积多大8.5亿亩。
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
市镇经济高度繁荣,萌动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是什么事件呢?阅读P76.内容,思考: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1)赋役苛重、土地兼并、农民破产。(2)遭遇连年灾荒。(3)对金用兵,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第一层:声讨统治者腐败黑暗、残酷剥削镇压人民的罪行。第二层:表明义军身份都是良民,要拯救民众,兴仁义之师。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军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次日,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进入内城,明朝覆亡。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成祖迁都北京,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崇祯帝煤山自缢。崇祯帝绝笔: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25岁时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4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8月11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1626年,袭承汗位,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确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1636年,在盛京称帝,建国号清,1642年,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1643年,皇太极猝死。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材料三:1641年,皇太极谕令兵部:满、蒙、汉如以明国为善,逃奔之后“即宜在彼居住,不许复行逃回。若以我国为乐,可即在此地安居,勿生异志”。
材料三反映了入关之前满洲人怎样的心理表现?自信的心理。1644年4月,清军入关;5月,占领北京;9月,迁都北京,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幼从养母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秦淮八艳”之一。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吴三桂,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1662年,杀南明永历帝,晋封为平西亲王。1673年,康熙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反清
1678年,吴三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圈地、投充、剃发、易服、逃人以及屠城是清初六大弊政。八旗圈地
清初,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
三次共圈占土地约16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 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份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投充
满洲将士圈占了大量田地后,继续推行辽东的编庄制度,役使奴仆壮丁从事生产。汉族农民投靠满洲人为奴,称为“投充”。满洲贵族和替他们管事的庄头,更以投充为名,强迫失去土地的农民充当奴仆。如此,没有纳税的人丁,国课亏减,肥了私人,亏了国家,有人称之为 “上下交困,莫此为甚”。
投充政策造成了社会动乱,以致上谕指出“以致民以不靖”,要求取缔违法旗人。康熙帝亲政后下诏禁止圈地和投充、裁撤督捕衙门。不过仍存在零星的投充,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再度严禁,规定“禁止汉人带地投充旗下为奴,违者治罪”。剃发易服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颁布“剃发令”,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有自己悠久服饰,即汉服。同时由于受到儒家和孝道的影响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
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孔府旧藏明代古装文物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厂襟、马蹄袖,前后开叉等。满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或“金钱鼠尾”。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清初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抗清斗争,迫使统治者放弃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调整恢复,中国的农耕经济终于冲出了明末清初的漩涡,沿着原来的航道继续前进,很快便达到历史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