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7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四年级下人教版7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5-02 16: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课题
《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84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
图片资料、对称图形
教(学)法
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想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著名景点建筑的图片吗?(出示轴对称建筑物图片)你发现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呢?那么这些图片又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本图片)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你们看(出示纸老虎),谁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出这只纸老虎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沿对称轴对折
完全重合
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继续一起来深入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学生观察学生猜测教师的做法学生发现:沿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
以生活中的轴对称建筑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了解各部分名称。
展标
先来看看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目标:学习目标我会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我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它的性质,能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1这幅图对称吗?
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哪个点重合呢?数一数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小结:因为点A和点A′重合,我们就将它们成为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翻开书82页,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并标注出来吗?
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出示例2
1、观察图形,想想一下如果将图形补充完整,应该是什么样子?2、思考: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小组讨论。

找出图上每条线段的端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这个规律找到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后,再尝试补全图形。小结画法: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生:是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点A和点A′重合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交流,思考画法
在操作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一“看”,明白松树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二“找”,找到对称点A和A′,并将这两个对称点连接起来,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三“数”,数一数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经过几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得出较为合理的步骤。
课堂练习
课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谁能具体的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二)》轴对称
对折
完全重合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