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2.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冶铁
D.耕种
6.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7.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唐朝时期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元朝时期的粉彩瓷器远销欧亚许多国家
8.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9.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
C.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
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0.《汉书 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百姓皆重商轻农
B.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D.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11.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12.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颁奖给中国近代某人。有人曾感慨道:“今者于中华之士,不同朝野,为开发中华抱一志而始终不改者,殆无一人。惟公独居南通之地,仍江北之区,献身于实业之振兴。”这里的“中国近代某人”是指
A.李鸿章
B.孙中山
C.荣宗敬
D.张謇
13.与下表《中国面粉业发展状况》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
A.初步发展时期
B.
“短暂的春天”
C.
陷入困境时期
D.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4.英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这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走向萎缩
D.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15.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16.据国民政府统计,截止1944年2月,战时大后方已有大中型工厂1300余家,其中,重庆有450家,超过1/3。其中,钢铁、机械、纺织和军工企业占90%以上。对这一现象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A.重庆成为中国最大工业基地
B.
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重要改变
17.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右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18.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讲话表明
A.毛泽东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方向
B.国家政策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C.领导人中产生急于求成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进展
19.宣传画是一种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右图为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运动
A.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困难
C.将农民个人财产收归公有,提高公有化程度
D.推广包产到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1.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22.观察《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表》,我们可以看出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农村发展水平长期相对滞后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3.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4.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25.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右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26.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互相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7.“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这表明英国议会
A.行使最高行政权
B.拥有最高的决策权
C.控制政府的决策
D.是维护王权的工具
28.“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30.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共和制度
B.分权制衡原则
C.联邦体制
D.主权在民原则
3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共和主义
D.自由主义
32.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33.下图是哪一历史人物的生平年表
A.马克思
B.圣西门
C.俾斯麦
D.列宁
34.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35.“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下列哪一项表述最符合上述史实
A.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C.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四月提纲》使俄国实现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过渡
36.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37.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材料反映的是美苏
A.试图争夺世界霸权
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进行“冷战”对峙
38.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国家实力的消长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根本利益的趋同
D.敌对意识的淡化
39.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军事共同体
40.就在他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问彻底倒塌了,此后,它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苏联的解体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朝鲜的分裂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14分)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以发昌机器厂为例,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地图册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早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的对峙”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C
B
C
A
D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D
C
D
A
C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C
D
D
D
B
D
D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A
C
B
C
D
A
D
B
41.
(1)特点:精耕细作。(2分)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任答4点即可)(8分)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4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和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行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采用机器生产,资金、规模和技术相对比较落后。(6分)
42.(1)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苏联:欧洲共产党和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6分)
影响:积极意义: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分)
消极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或是写出具体事例)(4分)
(2)因素: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6分)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