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夹竹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9《夹竹桃》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2 21: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夹竹桃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季羡林 《夹竹桃》作者是季羡林,他被誉为 “学界泰斗”。他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4月,93岁的他还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榆熏凄榆树熏陶凄凉yúxūnqī我能行藻蛾乍水藻飞蛾乍看zǎoézhà我能行融洽 宛如 榆叶梅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鸡冠花 江西腊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熏透 玉簪花 凄清
xūn zān guān là 读一读: qià yú jǐn 万紫千红 一嘟噜 和煦 迎风吐艳
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远渡重洋

荇藻 夜蛾 微风乍起 韧性 读一读:fèng cēn cī chóngxìng é zhà dū lu xù词语理解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刚刚开始。
柔软而结实。
应该有的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
景象。
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长短、高低不一样。融洽:
乍起:
韧性:
应有尽有:
花团锦簇:
五彩缤纷:
参差:初读感知在作者眼中,夹竹桃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找课文的中心句回答)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同学们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 课文的第二、四、五自然段是直接描述夹竹桃的。请同学们齐读这几个段落。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 (2)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3)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1)第二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
花色艳 那么第四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
(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在盛夏的暴雨里,许多花——
(东倒西歪、枝折花落)
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
(纷纷凋谢、枯黄了)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用“无......不......”说一句话。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用“无不”说一句话。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春天夏天秋天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作者家院子春、夏、秋三季的景象。
花团锦簇、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万紫千红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课文题为夹竹桃,作者却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呢,是浪费笔墨,离题万里了吗?
用了对比,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1、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________的特点,作用是承上启下;“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一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___、___和____.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六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①、夹竹桃开起来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②、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③、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呼应开头 季羡林, 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深造。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
竹子、松树、蜡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