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河北省)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河北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5-25 18: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文——《醉翁亭记》。一、听一听背景醉翁亭记欧阳修我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二、读 一 读 课 文1.听录音,掌握字词. 掌握下列字音:
滁( ) 壑( ) 琅琊( ) 潺( ) 酿( ) 辄( ) 暝( ) 伛偻( ) 洌( ) 蔌( ) 射者中( ) 弈( ) 觥筹( ) 翳( ) 晦( ) 2.练习朗读,注意节奏.
3.配乐朗读,体会意境。三、通 一 通 文 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小组竞赛,评比翻译优胜组。四、赏一赏山水1.我做小导游。
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及课下准备的资料,做一次导游,向大家介绍醉翁亭。
2.我赏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3.我绘醉翁亭.
欣赏图画,选择其中的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五、访一访醉翁 1.教师提问,共同思考。
琅琊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作者醉情于它们,从中自得其乐,作者的乐趣仅在山水之间吗?除此之外还写了醉翁哪些乐趣?为什么醉翁要写到这些乐趣? 2.观看画面,分组讨论,探究结果。3.我做记者,采访醉翁。
各组选择一名代表当小记者,采访其他组的“醉翁”,探询醉翁的政治理想。 五、访一访醉翁 交流明确:除山水之乐外,还写了滁人游乐,太守宴饮之乐,禽鸟山林之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4.教师采访,各抒己见。
教师做一回记者,随机采访学生。(面对政治失意,欧阳修与民同乐;面对人生挫折,你又会如何?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六、评一评美点1.探寻美点
学生仿照例句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交流,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2.记录美点
归纳成语,积累词句。
运用成语,说话练习。七、绘一绘美景 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欧阳修板书设计乐山水之乐滁人游山之乐太守宴饮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