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18课文导入同学们,在成都有一个杜甫草堂,你们去过吗?课文导入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陋室有德馨,刘工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读一读下面的两幅对联,猜一猜分别说的是谁?杜甫刘禹锡课文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看一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吧!课文导入点我读一读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文体知识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陋室铭》是一篇骈文,“骈”字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成双的,成对的,对偶的”。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也称“骈体文”“骈俪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文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行文相邻的两个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文字的对偶,而且讲究声韵的和谐。如《陋室铭》一文中采用韵母相同的字“名、灵、青、丁、经、形、亭”等押韵,便于吟诵和记忆。骈文与骈句文体知识课文中的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文体知识(4)调素琴,
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文体知识基础知识德馨鸿儒苔痕案牍xīnhóng rútáidú调素琴tiáo基础知识tái( )痕 hóng rú( )
案dú( ) 苔鸿儒牍基础知识(一)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3.孔子云
古义:说。
今义: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4.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配合得均匀合适。(二)一词多义
1.往来:往来无白丁 交往的人
然往来视之 来来回回
2.耳:无丝竹之乱耳 名词,耳朵
技止此耳 助词,罢了
3.之: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无丝竹之乱耳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基础知识(三)词类活用
1.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2.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蔓到。基础知识(四)文言句式
1.被动句。
何陋之有?
点拨:宾语前置句,“何陋”是“有”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2.判断句
斯是陋室。
点拨:判断句,“是”表判断。基础知识品析课文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品析课文整体感知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品析课文整体感知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品析课文整体感知第一句:点明全文主旨。
说明房屋虽然简陋,
但室主人品德高尚,
就不仅不觉其“陋”
反而能显出其高雅。品析课文整体感知 写
室居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
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处处紧扣
“惟吾德馨”第二层“水不在深”至“无案牍之劳行”品析课文整体感知第
三
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前文“斯是陋室”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反问句,倒装句品析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
品析课文整体感知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陋室不陋景——环境优美人——交友高雅事——生活闲适品析课文整体感知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品析课文整体感知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品析课文整体感知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安贫乐道,高洁伟岸托物言志品析课文整体感知中心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象征手法: 托物 言志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引证
修辞手法:比兴对比对偶反问引用
重难点小结短文先用山、水作比,引出陋室,然后从环 境之雅、关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来赞美陋室,最后用反问作结。品析课文句段品析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孤芳自赏、傲岸清高、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弱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描写,多少反映出作者超脱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品析课文句段品析品析课文艺术特色“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
言志:——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品析课文本课主旨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
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
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
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
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板书设计陋室铭何陋之有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点明
题旨具体
描述类比
总结山、水、仙、龙
陋室、德馨陋室不陋清幽的环境
博学的友人
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诸葛庐
子云亭教材习题一、本文开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不俗,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人生活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现了室主人高洁的品性和不同于一般人的追求。教材习题二、略。 注意:注意停顿,可从意义和音节两方面划分节奏,从而体会它的节奏美、音韵美。
1.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没有(嘈杂的)奏乐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略。三、四、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