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枣庄十六中高一(上)期末复习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常以身翼蔽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长于臣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具告以事
(3)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舞剑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有礼有节,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讲出刘邦这么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翻译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 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 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终日操劳、披星戴月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诗句,“ , 。 ,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②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③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④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⑤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⑥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⑦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⑧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落寞
陨落
目不暇接
一筹莫展
B.杂糅
篷蒿
鸿鹄之志
另辟溪径
C.驰骋
澎胀
白头谐老
放浪形骸
D.锋烟
弥望
自行其事
慨当以慷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强调,打造一支的作家队伍是中国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年轻有为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C.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里约奥运会上,观众们对谌龙和李宗伟在男单羽毛球金牌争夺赛上的精彩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
B.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C.为了防止企业免遭破产命运,企业领导者必须研究市场新趋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D.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是地球上一岁的十二倍.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孩子逃得越急。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②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六、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枣庄十六中高一(上)期末复习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C、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三段为“这已经是
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故选C.
(2)D、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第六段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故选D.
(3)A、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原文第六段表述为“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故选A.
答案:
(1)C
(2)D
(3)A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常以身翼蔽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长于臣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具告以事
(3)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舞剑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有礼有节,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讲出刘邦这么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翻译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
(2)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例句:敲碎了它.破:使…破;A.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营)中.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C.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D.,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
(2)例句:比我年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A.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为…所:表被动;B.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何操”宾语前置;C.是沛公的参乘樊哙.“者也”表判断;D.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他.“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3)B
“于心不忍”于文无据,原文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①顾:顾虑;辞:讲究;让:礼让.句子翻译为: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②所以:…的原因;非常:非同寻常的事件.句子翻译为: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发生非同寻常的事件.
答案:
(1)D
(2)D
(3)B
(4)①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②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发生非同寻常的事件.
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 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 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
(2)此题考查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答题步骤: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1)“飞”是眼见之景,“啭”是耳闻之声;“漠漠”“阴阴”是运用叠词,这两点是最鲜明最好把握的.
(2)尾联用了典故,在注释中已将典故的意思解释出来了,情感理解根据典故意思再结合诗句即可.
答案:(1)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
②对比、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
③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阴阴”写夏木茂密之形,“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
④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
(每点3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译文:
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午饭做完,马上送向田间.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长吃素食,采摘路葵佐餐.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赏析: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 寓言》和《列子 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终日操劳、披星戴月的句子是:“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2)《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 ”。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诗句,“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但为君故 , 沉吟至今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重点字:寐 靡)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重点字:蛾、眉、谣、诼)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点字:衿、悠、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②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③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④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⑤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⑥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⑦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⑧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A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题干问的是“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第③节,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总结,形成答案,注意要概括语句内容,不要照抄.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概括毛泽东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分类作答.比如,第三段中有:毛泽东经常向杨昌济、徐特立和黎锦熙等老师质疑问难;而且“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第四段中有:“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等语,可见他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还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并且惜时苦读,持之以恒.等等.
(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基本能力.此题虽然是探究题,但难度并不是很大,只需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筛选相关信息即可.所谓“为后来投身革命储备的能量”,其实指的就是关于思想方法、人生志向、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工作方法等等.从文本第二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五年的师范生活,使毛泽东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还让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使他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帮他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等等.
答案:
(1)EA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②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③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②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③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④惜时苦读,持之以恒.⑤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③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④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能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落寞
陨落
目不暇接
一筹莫展
B.杂糅
篷蒿
鸿鹄之志
另辟溪径
C.驰骋
澎胀
白头谐老
放浪形骸
D.锋烟
弥望
自行其事
慨当以慷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A、正确;
B、“另辟溪径”的正确书写为“另辟蹊径”;“篷蒿”的正确书写为“蓬蒿”;
C、“澎胀”的正确书写为“膨胀”,“白头谐老”的正确书写为“白头偕老”;
D、“锋烟”的正确书写为“烽烟”,“自行其事”的正确书写为“自行其是”.
答案:A.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强调,打造一支的作家队伍是中国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年轻有为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C.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
【解答】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①修饰的是“青年”,而且与而今的“华发苍颜”相对应,故选“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年纪轻,将会有一番好的作为.②修饰的是“作家队伍”,所以选“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③根据“平均年龄40岁”,便确定选择“年富力强”;
故选:D.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里约奥运会上,观众们对谌龙和李宗伟在男单羽毛球金牌争夺赛上的精彩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
B.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C.为了防止企业免遭破产命运,企业领导者必须研究市场新趋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D.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是地球上一岁的十二倍.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解答】A.语序不当,“男单羽毛球”应为“羽毛球男单”;主客颠倒,“留下”的主动者和受动者语序颠倒,改为“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
B.句式杂糅,“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将“围绕…中心”和“以…为中心”杂糅,可二者选用其一.
C.不合逻辑,“防止企业免遭破产命运”中“防止”与“免遭”合用,否定失当,可将“防止”改为“使”.
D.正确.
故选:D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其次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
【解答】文段主要阐述: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和空格后“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衔接紧密,因为陈述主体是南京,应放在最后.
故正确排序为:③②⑤④①
故选:C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 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孩子逃得越急。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② 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
【解答】解析:
解答本题,应把握文段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由第①个横线前后的“扬手”和“各种暴力”可知,第①个横线处所填内容与“体罚孩子”有关,而由“莫”字和“远离”二字可知,句中应有“不要”二字;第②个横线前为分号,分析可知,②所在语句与前面的“孩子才不会…才会…”的句式大致相同,且选取的意象与后面的“参天大树”相对立,故此处内容应为“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答案:
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六、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性格,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它是人类文化的要义,更是中华民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要义.“近朱者赤”,一个人能迅速丢弃一些陋习,与德高之人比肩,与有能之人竞能,值得人们称道.适应,不等于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是否适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适应.生存为的是向前,为的是不断进步.那么,适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的“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是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究竟是应当“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参考立意:
①适应环境的同时,人更要保持自我的个性;
②与时俱进,也要守住心灵的净土.
【解答】
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夜幕降临,偌大的天幕铺展开来,无数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总想搁笔“问青天”,是什么使它们变得这般神奇而美丽?青天虽无语,
冥冥之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答案.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
不要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天无慧眼了吧!君不见“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之底是泥巴”,是适应使它成为了“花中之君子”;君不见“仇雠毒手剔髌骨,佯狂装痴岂偷生”,正是因为已身遭厄运再不能挺刃而起的适应﹣﹣隐忍,才使得孙膑终于在马陵道上痛痛快快地洗雪了千古奇冤;君不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恶浊的世上,冲杀出的也是斗士,也正是这别样的适应,使他﹣﹣鲁迅先生成为了赤县上空一颗永不会陨落的巨星…
很喜欢一段话:同是香醇,咖啡更让人依恋;同是幽香,碧螺更令人倾心;同是怒放,牡丹成了百花之王…说的也许就是万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将自己的才情释放到最大值吧?
然而适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溷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
怀着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的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志,告别妻儿,走出家门,哪曾想到,入得宫门,就成为唐明皇的弄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天天只能作这样的软语呢喃,真也就惹怒了本就很是“不识相”李白!真的,他﹣﹣李白若“识相”点,肯于屈就些,多少随波逐流点,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是知道自己究竟属于谁的,这样的酱缸,这样的脏水桶哪里是自己呆的地方!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
面对金兵的人侵,他﹣﹣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岳飞,却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的,他也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很不“识相”的人!他若“识相”点,哪怕稍稍屈就些,也跟着那些偏安于一隅的历史小丑们一起歌舞升平,一起吃喝玩乐,哪里会有“望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最终命丧“风波亭”中呢?但岳飞就是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他永远望不了自己的后背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血字“精忠报国”!于是历史的长空之上,就又有了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不远处,歌声悠扬,牵引着你我风儿一样飞扬的思绪:不远处祥云缭绕,吸引着你我花星儿一样的灼灼目光.但脚下的路泥泞曲折,坎坷颇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
201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