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导入宣武门之变同学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吗,他在位时的统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新授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探究一鉴于隋亡于暴政的教训,唐太宗认识到爱惜民力才能巩固统治。他引用古训,将君主与百姓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在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举措。新授载舟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任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凌的历史,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天翻地覆的奥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得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覆舟秦始皇嬴政持策仗剑,灭六国,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也算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可建立了秦王朝后,他不知修养生息,发展生产,却推行暴政,修阿房、建长城、焚书坑儒、残民以逞,导致天怒人怨。身为戍卒的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既强大而又短命的王朝。唐太宗曾与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理天下的盗贼。有人主张用严刑峻法,唐太宗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百姓做盗贼,是由于服役繁重,官吏贪污,饥寒交迫,所以顾不上莲池。为政者只要接见,轻徭薄赋,任用廉洁的官吏,保证老百姓温饱,自然不会有人去做盗贼,哪里需要用重法呢?”唐太宗采取轻刑政策,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者仅29人。新授小结新授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材料二是他对痛失一良丞的失落的表达。同时说明了唐太宗“治安之本,唯在得人”的治国思想,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新授出现的原因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而出现了这种治世局面。(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此材料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这一时期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史称“贞观之治”新授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谈谈“贞观之治”的影响?新授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新授 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探究二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武则天(624-705)画像,武则天刻本《历代古人想赞》所绘唐高宗体弱多病,朝政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执掌。高中病逝后,武则天几度废立皇帝,后来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期间,重视发展农业没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还发展了科举制,开创了殿试,亲自面试考生等,使大批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新授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新授探究“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①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③重用有才干的人。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原因表现主要表现在政局比较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
有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物资供应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米价低廉稳定。所有道路皆有店肆,准备酒食以待行人;行人远走千里,也不需要携带防身的兵器,等等 。 新授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在整个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大量兴修,粮食总量持续增加,全国耕地和人口数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辕犁,犁架轻巧,回转灵便,能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还发明了通车,可将谁从低处汲向高处灌溉。唐代仅在江南修建和重修的水利工程,就远超东晋南朝时水利工程的总和。新授直犁与曲辕犁有什么不同?曲辕犁进步在什么地方?直辕犁的犁臂是直的,而曲辕犁恰巧相反;曲辕犁进步在犁架轻巧,回转灵便,能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曲辕犁复原图筒车复原图筒车的先进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筒车,可将水从低处汲向高处灌溉。大大减少了人力。新授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体现在什么地方?商业: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三彩胡人牵马佣唐朝发达的丝织技术身着丝织服装的唐朝妇女唐朝的丝织品非常轻薄、精美。据说,有位阿拉伯商人来打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官员穿的丝绸衣服,看见官员的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为什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商人再靠近看看。原来,他身上穿了5件丝绸衣服。新授小结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和商业的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成为大都会、长安城雄伟富丽,布局严禁,市、坊分明,人口达百万,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者、留学生和商人,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新授唐朝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城区以朱雀街为中轴线,街宽约为150米,将长安城划分为对称的东西两半;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将城内分割成不同的坊和东、西二市,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新授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首诗反映了开元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全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善思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全盛表现:主要表现在政局比较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
有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物资供应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米价低廉稳定。所有道路皆有店肆,准备酒食以待行人;行人远走千里,也不需要携带防身的兵器,等等 。 “
学而时习新授下列表述中存在哪些错误?请指出并予以改正。
712年,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712年,唐玄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立强盛,唐朝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温故知新新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唐太宗与魏徵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补课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徵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 ..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任用。”
1.唐太宗和魏徵的对话,表明他们的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2.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1.用有才之人和德才兼备之人。
2.德才兼备硬是任何时期的标准。我们今天用人也应该注意德、才两个方面,兼备者才是真正的“才”。集思广益新授查找资料,涉及表格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三位帝王的主要公国。你对哪位帝王评价最高?为什么?新授总结繁荣表现1.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 当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D练习2.“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 )
A. 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魏征的直言敢谏
C. 受到“三省六部”的牵制
D. 《唐律疏议》等法令的威慑作用A练习3.思想决定行为,下列观念中决定了唐太宗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
A.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C.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D.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A练习作业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板书贞观新政
盛世经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