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中段考试试题
(2017.4)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种类繁多,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
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
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发展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的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知识检测。(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4、下列句子中所含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指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古代时如果一家中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往往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对下列课文中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身东流”:诗人用春水来比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愁绪之多;愁像春水一样向东流逝,表现了愁之无穷无尽、汹涌澎湃、连绵不绝。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此句诗人借回忆自己早年的抗金战争生活,抒发了自己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之情。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的情绪。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 隐逸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将讽朝廷
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8.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B.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C.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D.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1.首联中与“夕次”的“次”相照应的有哪些词语?
(4分)
12.从全诗内容来看,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两句是
“
,
”
。(2)《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14—16题。(17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期)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B.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C.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D.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E.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15.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6.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香港政改酝酿已久,各界对某些敏感事件纷纷发表意见。表决结果出来之后,大众基本满意,至此,政改这件牵动人心的大事件终于
。
②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发表讲话。公众期待耶伦
,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③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句俗语,似乎廖化的能力如何已经
了,但廖化真是这样不堪吗?
A.
尘埃落定
盖棺论定
一锤定音
B.
尘埃落定
一锤定音
盖棺论定
C.
一锤定音
尘埃落定
盖棺论定
D.
盖棺论定
一锤定音
尘埃落定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
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
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
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19.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②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③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
④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
⑤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国学是什么?
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
A.⑥③⑤⑦②①④
B.⑥①③⑤⑦④②
C.⑥①⑦④②③⑤
D.③⑤⑥①⑦④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
_
。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
2016
年
2月
16日,吉林省长春市某烧烤店老板张金彪主动致电某媒体,讲述了他
8
年来用开烧烤店利润捐资助学近
20
万元和被评为“长春好人”等事情,还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他已经兑出去两个大型烧烤店,但他表示捐资助学绝不会停。他希望媒体能够报道他的事迹,“表扬表扬”他;同时他申明“求表扬”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让更多人知道他,感染其他人也去做好事。
张金彪“求表扬”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为其点赞,认为公民做了好事就应大肆宣传,做好事“不留名”的时代已过去;也有网友吐糟,认为张先生纯属炒作,在为他的烧烤店打广告;还有网友认为,这样做虽有些不妥,但也无可厚非……
对于张先生这种“高调求表扬”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惠阳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
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中段考试答案
1.C “三垣并不在二十八宿之内。”(详见第3段末)
2.A “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表述错误。(详见第1段末)
3.D
原文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
(详见末段)
4.A。“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表述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另外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5.B。B项均为副词,于是,就。A项分别是副词,“比”和介词“在”;C项都是副词,分别是“常常”和“每当”的意思;D项都是助词,分别是用在主谓间无实义和结构助词“的”。
6.B。此句并非诗人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而是运用刘裕的典故,歌颂了刘裕的英雄业绩,表达自己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之情。
7.
D(会:聚合)
8.
B
9.
B(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10.(1)他的家僮曾经捉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执”、“慰谕”“义”“相”“遽”各1分)。
(2)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条”“行状”“诣”“寝”“相与”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11.落帆、停舫、逗、临
(4分,每个词语1分)
12.1作者漂泊异乡,2景色凄凉(触景生情),3孤独寂寞,4夜忆秦关(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6分)
13.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4.
B
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无中生有。C.“一生都生活在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E.“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15.①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6.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17.B解析: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一锤定音,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
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
18.D解析:
A.
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学生无论在校成绩多么优秀”。
B.
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为“文物”,所以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
C.句式杂糅,去掉“令”,或去掉“随着”和“的到来”。
19.【答案解析】答案:
C
解析:⑥先提出解说对象国学,接着①下定义说什么是国学,然后⑦和②紧承⑥以因果推断的方式解说国学包含的具体内容,其中④接在⑦后以举例方式解说“经典”的内容,最后③和⑤从“广而言之”角度更进一步解说国学包含的内容。
【思路点拨】(1)通读文句,大体把握。对题目所给的一组文句,作整体通读,求得两个大体把握:①大体把握说什么,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话题有大体印象;②大体把握怎么说,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层次有个大体印象。(2)根据印象,回头审视。在通读文句获得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文句,把能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3)找过渡句,上挂下联。如果排序题比较复杂,则可用找过渡句、辨别关联词的方法,进一步审视。(4)先易后难,先分后合。把一眼能看出其联系紧密,无疑应按先后放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先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小块,再审视这几个小块的逻辑条理,得出正确的排序。
20.【参考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21、【简明连贯得体】(6分)
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共6分。内容:“提供”“加工”“交接”每个分项内容1分,共3分;语言得体,合理使用敬辞、口语,2分;语言连贯,合理使用关联词,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六、写作
【写作指导】
试题提供的是一则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材料。材料叙述了“长春好人”张金彪做好事求表扬”的新闻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热议的多重性,这就使材料有了多维度的讨论空间。具体的立意角度有:
角度一:“求表扬”能引发道德共鸣无可厚非。对于这种高调求表扬的行为,张金彪的内心并不是真的单纯想得到表扬,只想让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其实,道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以及其他相互关联,纯粹的道德行为是不存在的。
角度二:“求表扬”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损伤。做好事是正能量,但做了好事后求别人表扬自己绝不是弘扬正能量。正能量是被社会认同的高尚道德行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的魅力在于别人的发现和认同,来源于公众由衷而发的敬佩情愫,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求表扬”现象不仅不能弘扬正能量,反而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损伤。
角度三:“求表扬”折射的是社会道德机制的欠缺。做好事不求名不求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社会上也存在很多这种无私无爱的人,这种精神值得弘扬。但是出于人性角度来说建立更好的好人好事表扬奖励机制才是根本。社会道德的进步并不能永远只靠自觉、无私与高尚,更多应该是宣扬,奖励与保障。
作文评分细则及特殊问题处理意见:
1.如若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仅就“表扬”、“行善”“虚荣心”等进行概念化写作的,如若格式化或者模块化乃至套路化进行文章构思的,如若过分注重言语的外在粉饰而在文章内容上显得漂浮的,即使内容充实、富有特征、具有较好表达能力等,也不能超过36分。
2.有中心论点,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甚至还有分论点,就是缺乏具体的相关分析论证,拼组成文或块状成文,以及文章以小标题或者分列式内容组构成文,而小标题和分列式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类文章的特征和表达在“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三等”酌情判分,内容在“二等”酌情判分,总评分不能超过40分。
3.只在开头或结尾呼应材料内容及含意,或者材料内容及含意仅仅作为一个“幌子”在文章中出现,文章主体内容与材料无关,未扣住核心话题“张先生高调求表扬的行为”来进行写作的,在25分左右判分,所有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沾边的套作也等同视之。
4.与材料内容及含意完全无关的文章,内容在“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的“四等”判分,特征和表达在“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三等”判分,三项总分在18分以下。
5.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残篇(不扣字数分):不足200字的,10分以下给分;不足400字的,30分以下给分。
6.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7.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2分,扣满2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