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民为贵》 2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民为贵》 2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4 13:22:04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民为贵孟 子1、正确断句基础之上熟读课文,能背诵部分篇章。
2、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虚词和句式。
用两节课时间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解决读的问题,第二节课解决课文知识、内容理解、内容分析。第一课时,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导入,联系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能体恤百姓才得到拥护,过渡到战国时期的孟子早已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接下来说孟子,联系前面内容,大家对孟子的印象大概是善于说理、重仁轻利,本章所节选的段落讲“民心”。那么孟子怎样阐述民本思想的?然后给学生充足时间诵读课文,自由读,听范读,齐读,个别读,其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断相互纠正断句错误、字音错误等。
第一二课时的时间把控应注意,不能第一课时太闲,也不能第二课时太累。第一课时重视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注意语音更应注意情感的渗入。学生基础好可以把文言知识内容提到前面。第二课时重在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内容,发表见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导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与王道关于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介绍逐篇诵读选文读准字音
读对断句
读出感情选文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选文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选文三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选文四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选文五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稷_____ 粢乘_____ 桀____ 獭___
 圹_____ 谆_____ 朝觐____
  (提示:jì、zī chéng、jié、tǎ、kuàng、zhūn、jìn)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的读音
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6,舜相尧二十有载
7,尧崩,三年之丧毕
8,夫然后之中国Zhuàn wàng wù xù pù xiàng sāng fú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⑴为丛驱爵者,鹯也  ___通__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___通__
(提示:“鹯”通“雀”、有,通“又”)
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
  (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
  (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
  (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 今义是__古义是__
  (2)中国 今义是__ 古义是__
  (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
(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⑴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⑵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⑶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课件24张PPT。民为贵孟子1、理通文意,理解民本思想及其在君权社会的积极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雄辩的气势、充沛的感情。
用两节课时间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解决读的问题,第二节课解决课文知识、内容理解、内容分析。
第二课时,以检查课文诵读开始,梳理知识点,概括大意。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找到每则文段的论述中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的问题设计感知“民本”。最后,阐发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一二课时的时间把控应注意,不能第一课时太闲,也不能第二课时太累。第一课时重视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注意语音更应注意情感的渗入。学生基础好可以把文言知识内容提到前面。第二课时重在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内容,发表见解。
“史上有道与无道君主”话题谈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名言一、选文中心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二、 检查文意理解,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翻译:残害仁的人叫贼,残害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5、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6、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翻译: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翻译:舜帮助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三、课文理解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五、小组讨论:1、民本思想在君主威权时代有何积极意义?
2、民本思想和“民主、平等”等现代价值有何异同?
六、课堂延伸 班级即将进行一次干部竞选,结合自己的长处,写一篇竞选演讲稿【答案】 B(A桀:jié,粢:zī;C恶:wù;D篡:cuàn,朝:cháo)【答案】 C(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和”/动词“给予”;C项,均为介词“在”;D项,顺承连词/假设连词“如果”。)【答案】 D(A组,前一个“有”是动词,其意思与“无”相对;后一个“有”也是动词,当“占有、拥有”讲。B组,前一个“谓”是动词,当“叫、称”讲;后一个“谓”是动词,当“说的是”讲。C组,前一个“载”是加强语气的助词;后一个“载”是名词,读“zǎi”,当“年”讲。D组,两个“欲”均当“想、想要”讲。)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重新立一个贤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答案】 C【答案】 D(A项“其”应指代天下;B项“之”应指代舜;C项“之”应指代天把天下给了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答案】 D(例句与D都当“得到”讲,A得意,B心得,C同“德”。)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答案】 C(取独/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示代词,这些/宾语前置的标志。)8.本段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在句式上采用了________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 引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 排比 语言有气势 论证更有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