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4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4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4 13:25:51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先秦诸子选读1、理解文章重点字词句,把握课文整体内容。
2、欣赏孟子在文中设喻的语言风格。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本课首先由五十步笑百步视频片段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孟子及其思想,接下来进入课文讲解,首先观看和聆听课文朗诵视频,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学习文章生僻字的读音,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之后按照段落先后顺序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段学习,学生要分组及全班一起诵读、讨论、归纳课文每段内容,能够找出重点字词句式并掌握其读音含义和翻译,概括出段落大意。最后能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类归纳字词句式,并能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特色,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运用视频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的字词句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去探究人物的性格及语言的特色。用诵读贯穿课堂,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和审美感。五十步笑百步视频 这段视频讲述的就是讽刺性很强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这则故事出自于古人孟子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寡人之于国也》,来详细学习故事。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朗诵字词移粟sù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衣帛数罟cù gǔyìwū洿池 然而不王者 wàng丧死sāng庠序xiáng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费尽心思句末助词
增强语气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没有像……减少黄河以东的地方也是这样梁惠王通过何事提出了何惑?对比移民移粟邻国梁惠王政事用心无如民不加多?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喜欢打比方
作说明拟声词
模拟鼓声动词
击鼓兵器
武器跑有的人通“只”,只是,不过代词,这通“毋”,不要 望:希望 拖分析问题战争五十步一百步本质逃跑君主移民移粟无如本质苛政喻:打比方委婉含蓄孟子为何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二、是由于二人是君臣关系,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婉转地分析问题。一、是梁惠王喜好战争,便于启发他。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违反,耽误
这里指耽误密网粮食的统称深完全,尽为死了的人办丧事供养活着的人锛子以仁义治天下遗憾,不满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给……种植穿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通“斑”名词作动词。称王宾语前置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小猪猪反复陈述【译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动词,吃名词
食物通“途”,路上饿死的人打开粮仓
赈济百姓兵器归咎,归罪年成就、那么到,这里指归顺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指出了怎么的解决方法?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王道之成王道之始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王无罪岁(排比)(排比)天下之民至焉对比解决方法狗彘食人食(类比)用兵杀人涂有饿莩 梁惠王曰:“……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虚心下问分小组讨论梁惠王和孟子各有什么性格特征?聪慧、敏捷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才华横溢
勇敢无畏提出疑惑: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解决方法五十步笑百步(打比方)说明原因↓↓王道之成王道之始排比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王无罪岁:排比对比、类比天下之民至孟子 (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孟共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孟子在本文中提出其王道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是如何阐释的?(答案参考探究问题二)课件18张PPT。孟子1、能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顺畅地翻译课文。
2、梳理课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寓意及作者的价值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本课首先由齐人有一妻一妾动画视频片段导入,接下来进入课文讲解,聆听课文朗诵音频,从整体上了解全文,进而逐段讲解,讲解文章重点字词句式,梳理概括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课文的人物性格、寓意、写作方法等。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默读、思考、交流、发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语感,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齐人有一妻一妾》视频导入 齐国的这位男子为什么常常一个人独自外出,酒足饭饱后骄傲而归?他的妻子心里疑惑,那么能否查出真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瞷
字词jiàn 墦fán 讪shànyí施从良人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满足、饱食通“返”指良人不曾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窥视,暗中看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所去的地方富贵: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即富贵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所之: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去的地方。名词短语妻起疑心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通“早”
通“迤”,逶迤斜行
此指暗中跟踪
国都京城 城之东门坟墓 回头最后方法侦破真相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喜悦自得的样子讥讽终身依靠庭院中通“稀”中庭相泣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
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
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
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
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实则内心肮脏的本性。
故事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这样的处理?第一次为直接引用,所引的为作者前文所叙述的语言。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妻子对丈夫“餍酒肉”而无显者来的怀疑,也强化了齐人洋洋自得、虚伪做作与真相对比后产生的讽刺力度。
第二次为转述,并以“告其妻”省略所见内容,一者所见内容庞杂,不宜近距离大段重复;二者为了与上文相区分,使表现手法更具多样性。试分析故事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故事中有两重对比。
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取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性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文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作者在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
这篇短文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
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先秦诸子散文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这种特殊时代产生的文学样式应该引起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关注。
孟子 (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孟共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妻起疑心侦破真相中庭相泣时间、逻辑故事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辛辣地讽刺结合实际,写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读后感,字数不限。课件13张PPT。月攘一鸡1、掌握重点实词含义,能翻译全文,梳理 课文的 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赏析作者高超的说话技巧。 本课由月攘一鸡的视频片段导入,进而学习课文,讲解课文的基础上,着重指出重点实词的含义,在梳理课文内容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尽量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自己梳理,老师适当补充、纠正、点拨。
在梳理完课文的基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相关的问题及语言艺术。课文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的小故事中偷鸡者犯了错误还要慢慢地改正,令人啼笑皆非!这则故事就是孟子笔下的月攘一鸡,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月攘一鸡》。课文朗诵音频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指税率而言,即十抽一今年取消关卡和市场的赋税减少偷窃应该立即停止有人劝告月攘一鸡:月,每月。名词作状语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的道理?孟子如何不正面回答戴盈之的问题?一是运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问题,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更容易让对方理解并接受批评。二是显示出了孟子敏捷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戴盈之月攘一鸡“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故事:问答形式不可浅显易懂,易于接受。思维敏捷,才华横溢。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是非君子之道。??????????????????????????????????????????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这不是君子的做法。(1)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3)那让我就逐渐减少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孟子 (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孟共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阅读课文反思自我,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课件18张PPT。孟子见梁襄王1、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准确地翻译课文并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内容要点。
2、理解课文中比喻的用法及其作用。
3、通过默读、朗读、聆听,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审美。
本课先有孟子视频片段导入,接着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分为朗读、逐句逐段翻译和分析课文内容及结构。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探究相关的问题。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引导同学以各种方式诵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精彩之处,探讨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孟子生平视频片段 孟子,以其惊人的勇气谱写着生命的色彩,超人的智慧描绘出美丽画卷,卓越的才华绽放出绚烂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文章《孟子见梁襄王》,来了解这位文坛奇才。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y ù告诉 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w ū何,怎么数词作动词 统一?同“猝”,突然动词,亲附干枯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犹雨势大的样子兴起的样子靠近迫近云盛的样子兴起【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2、“卒然问曰”:?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一、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明确:明确:
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三、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明确:比喻论证。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 喻 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 水比 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
?
 
四、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主张的?明确:
气势浩然 。排比、对偶手法运用。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犀利,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 
五、本文的有什么写作特点?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
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仁政 ????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孟子和梁襄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解释语:告诉卒然:突然恶:怎样定:安定一:嗜:与: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统一天下 喜欢归附梁襄王 ????孟子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比喻对话 ????犀利尖锐梳理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