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4 13:2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句式特点、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
2、了解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本课首先由一篇现代文中对孟子的评价导入,进而介绍孟子,进入课文讲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正音,接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课按三个短文安排三个课时,学习内容为根据注释,梳理文意,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意,并根据内容每一课时设置探究思考题目,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内容为本段短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识。
在讲解课文及探究思考题目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总结提炼孟子的民本思想的观点,让他们尝试引申到现实社会,将古老的思想赋予新的理念和施展方向。
“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书,这棵树经历两千三百年风雨,枝繁叶茂,独木成林”
——《孟庙的树》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为“亚圣” 。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约前372年—前289年)第一课时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独乐乐
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羽旄 yù pùshù jīyuè lèwèi lècù èmáo检查预习yuè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2、思考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3、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译】: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译】: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直切正题→得出结论投其所好请君入瓮形象生动水到渠成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反馈精讲2.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和齐宣王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 与,通“欤”。 田,通“畋”,打猎。 1、找出通假字课堂练习今王鼓乐于此
独乐乐,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弹奏、敲出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天下2、词类活用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3、判断文言句式暴见于王,
王语暴以好乐,
何以能鼓乐也?
4、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我被齐王召见,(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状语后置)
凭什么(为什么)能奏乐呢?(宾语前置)第二课时经史勿亟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於牣鱼跃
jíyōuyòuyōuzhuówūrèn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害,通“曷”,何日,何时。 女,通“汝”。 检查预习找出通假字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2、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该主张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译】: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译】:《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 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 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 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该主张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反馈精讲 【探究】: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第三课时放于琅琊
秋省敛而助不给
睊睊

徵招fǎngyáxǐngjǐjuàntèzhǐ sháo 检查预习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2、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儛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 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反馈精讲【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
③为诸侯度
④民乃作慝
⑤师行而粮食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
(遵:沿着。) (省:视察。给:不足。)(度:法度,准则。)(慝:邪恶。)(师:众人。)(非:责怪,非难。)课堂练习2.找出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3. 列举本文出现的特殊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孟子的民本思想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4、为民父母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