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参观植物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参观植物园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04 21: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参观植物园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参观植物园》是四年级广东出版社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的第7课。
本课在分类学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四类植物,和了解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生长的基础上,将学习焦点聚焦在学生熟知的植物园的参观活动中,了解植物的分区意图,知道有的按植物生长环境分区,有的按用途分区等。还通过学做植物标识牌活动,认识更多的植物知识。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植物园的分区”是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尝试从通区种植植物的共同特征出发,了解人们分区种植植物的意图。活动2“学做植物标识牌”是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植物标识牌,了解其应该包含哪些植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讨论、筛选和汇总,最终选择在植物标示牌中需要展示的植物信息。通过制作植物标识牌,认识更多的植物。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身边常见植物有了整体认识后展开的学习,学生对植物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研究的兴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信息发展水平,教科书的重点是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和解释能力之上的。所以,这课的重点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分类和解释能力”上面,并能应用在生活中,促进他们学以致用,服务校园和社区,推动全民认识身边植物的活动。这就需要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完善、了解和研究更多的植物,从而获得对身边植物丰富的、直接的认识。
★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教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1)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3)通过不断产生新的任务,调动学生进一步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比较、分类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三个部分:
(1)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动手和实践。
(3)建立多元学习资源,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
(2)通过参观植物园的活动,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科学探究
(1)能制订完整的探究计划,进行植物原植物种类调查。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比较不同的植物,认识更多的植物。
3、科学态度
(1)热爱自然,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不同的植物,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
2、教学难点:通过对植物原植物种类的调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植物图片、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不同植物分区的植物图片、制作标识牌的卡纸和工具、植物参考工具书等。
★教学流程:
★教学活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植物园的分区
媒体:出示本课任务驱动情境图片。植物园门口宣传栏张贴着鸟巢蕨的介绍。指示牌向左写着温室植物区,指示牌向右写着阴生植物区和药用植物区。四位主题人物准备进园参观。
问题1:鸟巢蕨真有趣,看鸟巢蕨为什么要去阴生植物区里找?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汇报自己的观察发现。
问题2:植物园为什么要分区?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参观植物园》。
二、学习主题:
(一)活动1:植物园的分区
导入: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园是“植物的博物馆”。在植物园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形态各异的植物。
媒体:出示王莲、鸟巢蕨和光棍树的图片。
问题:在植物园里,这些植物分别会种植在哪些植物分区?说说你的想法。
王莲
鸟巢蕨
光棍树
活动:学生分区交流并进行讨论。
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结:植物园是进行植物引种的重要园地,使世界各地的植物适应本地生长条件。有的按植物所需环境分区,如水生植物区、阴生植物区、沙生植物区、温室植物区等;有的按用途分区,如经济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等。
引导:观察植物园的平面分区图,讨论植物为什么要分区种植(学生可能会想到不同类的植物生活的条件不相同,分区种植可方便管理)。
问题:不同类的植物有哪些特点?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
参观:分别到乔木种植区和灌木种植区、阴生植物区和阳生植物区等进行实地观察。
要求:(1)观察每个区里植物的共同之处,如高度、树干、叶子的大小、厚薄、形状等。(2)感受每个植物区的环境特点,如光线、空气、湿润程度、土壤成分等。(3)边观察边填写表格。
植物区
本区植物共同之处
本区的环境特点
其他发现
沙生植物区
乔木区
温室植物区
阴生植物区
水生植物区
药用植物区
分区种植的原因
活动:学生分组交流并填写观察记录。
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媒体:播放视频短片,介绍植物园。了解各种植区典型植物的外形特征,完善小组的活动报告。
目的:加深了解各区植物的生活环境,理解分区种植植物的目的。
汇报:观察结果(植物的生长特点、所需环境、土壤类型、种植管理等)。
结论:从植物的生长环境、物种等寻找其分区的标准(或以环境,或以茎的特征、或以经济效用等)。在活动和讨论中,尝试从同区种植的植物的共同特征出发,了解人们分区种植植物的意图。
(二)活动2:学做植物标识牌
引导: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对校园里不认识的植物,我们有没有简单的查询方法快速地了解植物的信息?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寻找解决方法。
介绍:为植物挂标识牌,就相当于给植物编制“身份证”。通过挂在植物上的标识牌,可获得更多的植物知识。
媒体:出示不同的植物标识牌的实物或图片。
任务:比较不同的植物挂牌,挂牌里应该包含哪些植物的信息?
活动:学生分组交流并填写观察记录。
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引导: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讨论、筛选和汇总,最终选择在植物标识牌中需要展示的植物信息。例如:标注植物的名称、科属、学名、别名和原产地等简要且必要的信息。
任务: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植物标识牌。组织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搜集的各种校园植物资料。明确制作的目标、步骤:(1)选定哪种校园植物。(2)根据植物特点怎样配合文字、绘画说明,突出它的特点。(3)标识牌定稿后,塑封防水。
制作:学生分组按要求进行制作植物标识牌的活动。自主制作,搜集信息(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探索制作中去,进行适当的制作指导)。
提问:通过刚才的制作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把你认为最有趣或最有意义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经验和体会。
小结: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创作等途径获得了制作植物标识牌的许多知识,了解了标识牌能够让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植物的特点。可见,植物标识牌是我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植物的重要工具。
问题:与标识牌比较,植物知识展板有什么异同之处?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植物的标识牌转向更多种类的植物介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挂牌外,了解更多的介绍植物知识的方式。
研讨:我们的标识牌还可以怎样改进?鼓励学生科后继续改进制作,将课堂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三)拓展应用
任务:合力对校园植物的标识牌进行设置。
要求:在课堂学习、讨论和制作的基础上,利用课外拓展活动,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对身边的植物作一个详细的普查、分类。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社区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帮助下,在社区开展植物普查和植物挂牌工作,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活动1:植物园的分区
任务:不同类的植物各自有哪些特点呢?他们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呢?
结论:从植物的生长环境、物种等,寻找其分区的标准:或以环境,或以茎的特点,或以经济效用等,了解人们分区种植植物的意图
要求:观察、比较、分类、归纳
问题:对校园里不认识的植物,我们有没有简单的查询方法快速地了解植物的信息?
导入主题——植物园的分区
问题:植物园为什么要分区?
要求:分享、交流、提取已有知识、经验
目标:产生探究学习的任务
活动2:学做植物标识牌
任务:比较不同的植物标识牌。标识牌里包含哪些信息?
制作:植物标识牌
要求:观察、比较、筛选
要求:对校园植物进行详细的普查、分类和挂牌活动
7
参观植物园
植物园分区
认识更多的植物
环境
茎的特点
经济、效用
植物标识牌
植物知识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