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月球上的环形山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月球表面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环形山。
(2)知道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陨石撞击说和火山爆发说。
2、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
(2)根据环形山的特点对环形山的成因提出假设。
(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3、科学探究
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月球表面分布着许多环形山,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陨石撞击形成和火山爆发形成。
三、教学准备
课件、纸盒、沙子、钢球、注射器、水、橡皮泥、小苏打、白醋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天文馆中,几个小朋友在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波波发现月球上有很多“坑”,妍妍提出疑问,这些“坑”是什么呢?
产生问题:用肉眼看月球能发现月球有阴暗部分,进一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就能发现这些阴暗部分是数量很多的“坑”,于是学生就很容易会产生疑问,这些“坑”是什么,怎么来的?
任务驱动:月球上的“坑”是什么?
活动1、观测月球上的“坑”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不能利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月球,所以只能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观测月球时的现象,发现月球表面遍布一种四周凸起、重不低凹的“坑”,称为“月坑”,也叫做环形山。根据观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数量惊人,多达33000余个。
书本上的三幅图片分别从整体——局部——个体的顺序呈现月球上的环形山。通过分析归纳,同学们整理出环形山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大小不一的特点。
活动2、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月球上这么多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环形山的原因,提示它们结合环形山的特点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陨石撞击形成,或火山爆发形成。
①、陨石撞击模拟实验
第一步准备好盒子;第二步在盒子中装满沙子,并将筛子表面整平;第三步用钢珠从高处自由下落,撞击盒子中沙子,观察记录沙子表面发生变化。
②、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第一步,将一块橡皮泥理平整,并在橡皮泥中混入小苏打;第二步,在混有小苏打的橡皮泥中注入白醋;第三步,观察并记录平整橡皮泥表面发生的变化。
这两种模拟实验都有可能形成环形山,但是又不能完全证明一定是这种原因造成。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去证明,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了解我们未知世界还有很多。
五、课堂小结分享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月球表面分布着许多环形山,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陨石撞击形成和火山爆发形成。但是这两种说法又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解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班级
课后反思
四A
四B
四C
四D
四E
四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