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小结
填空
《师说》选自( ),作者( ),字( ),( )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是( )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 ),明人列他为( )之首。唐宋八大家分别是( )、( )、 ( )、( )、( )、( )、( )、( )。“说”是( ),可以( ),也可以( ),目的都是为了( )。本文中心论点是( ),论述了( )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大丈夫( )的陋习,表现了作者( )、( )的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是有其独特含义的,既不是指各级官府学校里的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读句”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友所成,能够“( )”的人,即能给人以教益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文《 》和诗( )。即“( ),( )。( ),( )”。
二、注音
夫( )庸知( ) 无长( )无少( ) 句读( ) 读书( )
或不( )焉 不( )行 乐( )师 快乐( )
谀( ) 欤( ) 郯( )子 苌( )弘( ) 师襄( )
老聃( ) 蟠( ) 经传( ) 师道之不传( ) 贻(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通( ),意为( ),读( )
或师焉,或不焉。
( )通( ),意为( ),读( )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古:
2.小学而大遗 古: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4.吾从而师之 古:
5.无贵无贱 古:
6.今之众人 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及词意。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 )词活用为( )词,意为( )
2.而耻学于师 ( )词活用为( )词,意为( )
3.是故圣益圣,圣人之所以为圣( )词活用为( )词,意为( )
4.小学而大遗 ( )词活用为( )词,意为( )
5.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 )词活用为( )词,意为( )
六、辨析下列各词的意思及词性。
1.道 传道受业解惑 (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道相似也 ( )( )
2.贤 其贤不及孔子 ( )(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
吾从而师之 ( )( )
吾师道也 ( )( )
或师焉,或否焉 ( )( )
4.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
惑之不解 ( )( )
惑而不从师 ( )( )
5.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 )(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
6.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 )( )
吾欲之南海 ( )( )
句读之不知 ( )( )
郯子之徒 (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7.其 其下圣人也远矣 ( )(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 )
其皆出乎此乎 ( )( )
其真无邪,其真不知马也 ( )( )
8.者 古之学者 ( )(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 )
9.遗 小学而大遗 ( )( )
以遗陛下 ( )( )
10.知 可知矣 ( )( )
夫庸知年之先后 ( )( )
句读之不知 ( )( )
11.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
12.从 惑而不从师 (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
14.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
15.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而耻学于师 ( )( )
不拘于时 ( )( )
其皆出于此乎 ( )( )
16.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
17.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 )
七、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一种特殊句式,并指出其具体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
3.不拘于时 ( )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耻学于师,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八、 解释下列重点字: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
3.是故无长无少( )( )( )
4.师道之不传也久( )( )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
6.犹且从师而问焉( )( )( )
7.今之众人( )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9.而耻于学师( )
10.惑矣( )
11.句读之不知( )( )( )
12.或师焉( )( )
13.小学而大遗( )( )( )
14.不耻相师( )
15.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 )
16.曰师曰弟子云者( )( )
17.彼与彼相若也( )
1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
19.君子不齿( )
2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21.弟子不必不如师( )
22.术业有专攻,如是而此( )( )
2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24.不拘于时( )
25.余嘉其能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