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小狗包弟》 2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小狗包弟》 2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4 21:08:51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一课 小狗包弟(课时1)品味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1、以纪录片《自然密码》片段导入
2、介绍作家作品
3、了解文革特殊的时代背景
4、通过相应文段,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5、结合背景,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
以纪录片《自然密码》片段(00:28:45——00:31:18)导入,我们一起来感受作为最有灵性的“义兽”——狗,与人类深厚的感情,单击播放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主人的生命中会有不同的人出现,
占据不同的位置,
但狗狗的一生中,
主人却是他的唯一。狗把一生都献给了主人,无论疾病、贫困、灾难,都一如既往的跟随和
陪伴主人,不离不弃,忠厚笃爱。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一只狗,人在与狗的相处过程中,狗会
教会人们很多人生哲理,
例如:
忠诚、
信任、
珍惜的品德、
乐观积极、
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
也会培养我们耐心、细心、淡定从容的心态
http://www.jtyhjy.com/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5d6e756af508f0099b1c76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长篇小说:《灭亡》(第一部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春天里的秋天》
散文集《随想录》(5集)
《新声集》、《赞歌集》走进作者(zuō yī)? 作揖 叱骂 (chì)解剖 (pōu) 堕落 (duò) 舔舐 租赁 (tiǎn shì) (lìn) 认准字音文化大革命:不忍回顾之痛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骇人听闻的批斗会(从左往右):
老舍、吴晗、傅雷多少无辜之人被迫害致死文化遗产惨遭损毁如今,我们已翻过了这沉重的一页。然而我们有理由不时反思那场内乱。以防止这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一个民族应该把自己最令人痛心的教训当作一面镜子,时时檫拭,时时映照,以便一代又一代的人不重犯历史性的失误,使整个民族能够持续进步!
真正的小狗包弟包弟曾经陪伴巴金一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巴金一家与包弟的深厚感情?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萧珊)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回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快乐 温馨 在那个年代,养宠物狗是奢侈、腐化的行为,属于“四旧”,会招致很多祸端,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比如“里通外国”的罪名,作者生怕自己因为养了一条跟外国有关系的狗而被污蔑为里通外国的反革命,遭受残酷的政治打击。 巴金为什么最终“狠心”将小狗包弟送走,而且是将包弟送上“死路”?包弟来历:日本种,瑞典旧主人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伤感、无奈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懦弱的羞耻感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 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忏悔 反思“文眼”——是指最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关键句子本文文眼: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文眼”:作者的心灵之窗课件18张PPT。第一课 小狗包弟(课时2)学习文章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小见大)1、以视频短片《老人与狗》导入
2、深入体会文章意蕴,分析小狗包弟的形象特点
3、领会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4、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并能运用到日后写作中。

这一段视频令无数人感动而落泪,患难
之中的真情并非只在人与人之间http://www.jtyhjy.com/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5d6dff1af508f0099b1c750 ……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它(小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对比——狗的忠诚,人的背弃。与巴金和包弟的故事形成对照,说明这种情
况在文革中是数见不鲜的,具有普遍性,由
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以此引出包弟的故事,起铺垫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先写一个别人的故事? 客厅作揖 讨糖果(正面)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的情况(侧面)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侧面) 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正面)日本朋友拍摄包弟的镜头(侧面)感受小狗包弟的感人瞬间主人不在,包弟天天守在门口,从不厌倦(正面)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喜欢和人类相处,依恋主人,讨人喜欢。小狗包弟包弟越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一家人就越不忍让它 离开;
作者一家与它情感越深厚,对它的离开也就越悲痛;
也为后来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埋下了伏笔。 描写包弟聪明可爱的特点,用意是什么? 无数生命被那个残酷的时代吞噬,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人狗同命,狗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通过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十年动乱的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从而揭露了文革的罪恶。 以小见大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 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灵活运用它,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才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与不舍。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闪闪发光的金子。 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一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情不自禁为之感动。的确,只要你留心,处处皆有情,篇篇是美文。以小见情“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有了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了,弱小善良得以保护……道德,让我们的行为、生活变得规范;让我们的社会、世界变得和谐美满。渗透在生活点点滴滴中的美德常常感动、温暖着许许多多渴望的心灵。借助“以小见德”,能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事、细节中感受到美德的魅力,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缺德真的令人讨厌。
以小见德 俗话常说:“事儿虽小,理儿却大。”的确,有些事情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思的《蝉》一文写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聒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一篇短短的日记……都可以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道理,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指导。充分运用“以小见理”可使读者从你的作品中获得更大的人生启迪。
以小见理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
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 巴金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正如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的:“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在文革中,巴金不只是失去了包弟,也失去了爱人萧珊,自己也饱受折磨与摧残,巴金与包弟都是文革的牺牲品。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去为不算自己的错误的错误反思忏悔?良 知原文:“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同时,这种忏悔也令世人警醒,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在《小狗包弟》中寄寓了深厚的情、德、理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散文的取材立意,往往体物入微,以小见大。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开掘,表现出宏旨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