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4 21: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飞向太空的航程 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1、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4、课后作业以新闻片段《中国人的飞天梦》导入,预先了解人
类的飞天历史,以更好了解文章内容,需单击播放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之一,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又数度飞天,数度凯旋。每一次壮丽腾飞,托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越飞越高。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飞天梦之一:飞龙 在天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它是不长翅磅、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万户,明朝士大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天的人。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飞天梦之四:
万户飞天1961年4月12日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标志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7月21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时36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飞船的升天,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从万户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的走下去。
怦怦( )直跳 橘( )红色
苍穹( ) 斑斓( )
目眩( ) 坚如磐( )石
烧灼( ) 遨 ( )游
矫( )正 横亘( )
翌( )年 酝酿( )gènniàngpánáojúpēngqiónglánxuànzhuójiǎoyì认清字音 本文是一篇通讯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要有很强的时效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解析】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背景:第5~26段
结语:第27~30段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解析】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意: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
结构特殊,导语写完“神五”发射场景后,没按一般写法接着写发射后的情况等,而是叉开一大笔,写了大量的有关背景材料,即中国航天历史的简要回顾,仅用一小部分文字来写“神五”本身,之后结语用一个段落收束,与导语衔接,形成圆合型结构。4.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解析】
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这对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时间顺序。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神舟七、八、九、十号先后成功发射,闪耀全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7.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解析】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8.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
【解析】
结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
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
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
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 (迎来飞天时刻) 请同学们参照课文,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与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