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在流体中运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在流体中运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5-05 16: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在流体中运动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压强与流体运动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压强知识体系,同时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又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基础知识贮备,对本节联系生产、生活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学生感情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化思维还较弱,对本节的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应用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法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
【教学器材】
分组器材:模拟火车轨道实验板、水槽、小船、注射器、自制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仪器;
演示器材:模型飞机、自制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仪器、电吹风、玻璃瓶、纸花
多媒体素材:课件、飞机升力(flash)、HiTeach、IRS及时反馈系统、
【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科学施教”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结构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为只有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教学,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关怀。
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先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流体流速对物体状态的影响----进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再讨论伯努力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种安排体现了由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第二、学习方式的选择------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为知识的构建过程伴随着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的参与,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我设计了“真假判断、应用PK、“IRS反馈表决”等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灵动、有趣,能深深吸引学生全程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教学手段的选择------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目前,现代教学技术正朝着交互性强、精准化反馈等智能方向发展。本节课中,我采用最新的“Hiteacher智能反馈”系统,用它多次对学情进行诊断和反馈。
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人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面广,参与的兴趣浓;另一方面,能够精确了解学生个体和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使教师的课堂调控依据充分,指导更具针对性。
总之,通过以上设计安排,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细微、科学和高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两个现象:火车快速通过轨道,站在近旁的人倒向轨道外侧;往两艘小船中间水平快速喷射水柱,船分开了。
通过“IRS及时反馈系统”的选择功能判断两个现象的真假。
通过“IRS及时反馈系统”的统计功能,展示学生做出的判断。
谁的判断是正确的?谁说了算呢?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用“IRS及时反馈系统”的选择功能判断两个现象的真假。
学生观看柱状图的数据统计,发现大家的判断不统一。
学生议论纷纷
情景创设,引起学生们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1、实验体验,感知现象
提示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完成分组实验,找到结果。
再一次利用“IRS及时反馈系统”的选择功能,让学生重判断两个现象的真假,并展示全班判断的统计结果。
抽学生回答完成实验观察到的结果。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体验。
学生再次判断,并观看柱状图的数据统计,看到大家的判断变得统一了。
泡沫人向内倒
船靠拢
前后判断的对比,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实验探究,了解原理
泡沫人向内倒、船靠拢这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在这个地方力发生了改变,压强改变了吗?
是不是说明压强与流速有关系?如果有,又是什么关系呢?
探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老师介绍器材:
液体静止时,液体深度一样。
液体流动时,为了使相同时间流过细管处的水量和粗管处一样,细管处的流速就一定大于粗管处的流速。
观察液柱的高低师生共同分析可得:粗管流速小,液柱高压强大,细管流速大,液柱低压强小。
由此可见,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压强与气体流速也有这样额关系吗?同学们,可以利用器材探究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伯努利原理内容。
请学生利用原理解释刚才的两个体验实验:(1)为什么轨道近旁的人向火车轨道内侧倒下?(2)为什么两船向中间靠拢?
学生回答:改变了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气体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学生: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学生交流汇报,并提炼出解释现象的方法:(1)确定初状态
(2)哪个位置的流速变化
(3)根据伯努利原理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后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3、模拟机翼,探究升力
伯努利原理在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飞机是如何升空的呢?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展示,并引导。(1)将空气想象成无数的点组成;(2)上凸下平的机翼在空气中运动;(3)从相对运动还可看成:机翼不动,空气在流动;(4)在机翼上下方各找一个“空气圆点”观察他们从机翼前方运动到后方的情况。
提出问题,从运动情况的特点来看,哪些物理量是相同的,哪些物体量是不同的?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到飞机升空的秘密:
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升力。
出示飞机实物,展示机翼的形状。闭合电源开关,鼓风机吹风,形成流动的空气,模型飞机向上飞起。将飞机倒置放置,重新完成实验,飞机不能向上飞起。通过对比,明确机翼一定是上凸下平才能获得一个向上的升力。
再请学生观赏鸟儿的图片,了解鸟儿翱翔天空的秘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到,机翼前方的两个黄色“空气圆点”同时出发,最终能同时到达机翼后方。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运动的时间一样;
(2)上面的路程长,下面的路程短;根据速度公式不难得出:上面的空气流速大,下面的空气流速小。利用“伯努利原理”可知,机翼上面的压强小,下面的压强大,由压强公式推出,上下表面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升力。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从对比中深刻体会出机翼上凸下平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升力。
抓住每一个细节,让学生学会细微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进而及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科技的紧密联系,揭示高科技产品的奥秘。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4、知识迁移,应用原理
分组展示:
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其中的两个组各选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1、龙卷风为什么可以将屋顶掀起来?2、大风为什么能将雨伞吹翻?
另一组做为“PK”活动的裁判。
两个组各选一个题目,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分析,并讨论出答案,选派组员交流、PK。
另一组在听完同学讲解后,用“IRS及时反馈系统”作出评判,并说明理由。
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会聆听他人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评价能力。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从知识上、方法上对今天花板学习进行总结
学生谈这堂课的体会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四、巩固练习:
练习:如图所示,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主要原因是A.防止火车巨大的吸引力将乘客吸过去B.防止乘客因前后存在的压强差,将人推向火车C.防止火车可能脱轨,撞到乘客D.防止人拥挤时掉下站台
学生通过“IRS及时反馈系统”的回答问题,进行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检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还可调出回答问题的记录,对掌握知识不好的学生进行分析,做到分层布置作业。
五、课后拓展
老师“送花”:同学们这堂课的表现很好,老师利用电吹风对准玻璃瓶口吹风,瓶中的纸花顿时飞出,非常壮观!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这些纸花是因为什么原因飞出的呢?联想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尝试着进行分析。
一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赞赏大家的表现,二是想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同学意犹未尽。
六、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释"散花"现象 (2)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一个可用伯努利原理解释的实验
【板书设计】
1.
在流体中运动
一、流体:液体
气体
二、伯努利原理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三、飞机升空的原因
机翼:上凸下平
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