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文科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1.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陵的祭祀活动,历代王朝都很重视。2008年,炎帝陵祭典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3.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用此象征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商王室认为其是神的后裔
4.据《左传》载,“君令而不违(礼),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好事情)。”这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是
A.规范人际交往工具
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工具
D.端正民心的工具
5.同学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公制礼:巩固周王朝的百年基业》
B.《周代:手工业者是准公务员》
C.《禹传启: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D.《《诗经》:黄河的浪漫风情》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7.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士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大批“游士”的出现
A.反映了分封制逐步瓦解
B.促使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表明了官僚政治已形成
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8.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可以用于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郑国渠修建 ②.铁农具的使用
③.都江堰的修建 ④.一牛挽犁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10.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蔚然大宗
C.孔子思想与道、法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儒家思想大一统局面形成
11.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
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
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
12.林则徐在15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并之利为之也”。关于“卡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西域农民创造
B.至今还流行于东南一些地区
C.起源于战国时期
D.有利于木棉等经济作物种植
13.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建立君主专制
D.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14.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15.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6.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确保皇帝绝对独裁
C.保证了民主决策
D.一定程度防止了官员腐败
17.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18.
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①.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②.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③.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汉代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B.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D.官营手工业产品是皇帝私用和官府专用
20.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控制战略资源,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21.唐代《水部式》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表明唐代
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22.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23.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
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
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24.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由此反映出唐代
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③.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 ④.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25.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①.改变了吏部职能 ②.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扩大礼部的权力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6.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27.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佛教寺院沿袭出世习惯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中国文人保留传统追求
28.《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9.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30.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
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C.扼杀重学风气
D.提升官员素质
31.《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B.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32.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材料反映出
A.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B.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
C.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 D.农耕经济基础受到冲击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33题15分,34题13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3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
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宴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9分)
34.(13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
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
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
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3分)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7分)
3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
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4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概况
商周
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两汉
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不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丈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隋唐
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互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
强调父为子纲,妇士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1 —5
CADAD
6—10
DADBC
11—15
CDDDB
16—20
DBDBC
21—25
ACCCB
26—30
BDDAB
31—32
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33题15分,34题13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33(1)弊端:盐业专卖,官府抬高盐价;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百姓怨声载道;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每点2分,共6分)
(2)举措:由盐官管理亭户,统购亭户所产食盐;采取“借商销盐”的新方法;精简盐政机构和冗官冗吏;各地设立常平盐仓。(每点2分,共6分)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盐价,保障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4(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3分)
(2)名称: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2分)
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1分)
(3)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任意三点得3分)
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任意2点4分)
35(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2分)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2分)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4分)
(3)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4 分)
36【答案】评分说明:每个发展阶段6分,提取信息2分,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一:商周时期
信息: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强调家庭成员尊卑有序。(2分)
简析:商周实行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财产;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4分)
示例二:两汉时期
信息:重视孝道,财产继承嫡庶同权;“家学”兴起。(2分)
简析:察举制注重孝廉;推恩令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任答2点4分)
示例三:宋元时期
信息:重视三纲五常;南方大家庭的规模超过北方。(2分)
简析:理学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