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3.18 昼夜交替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7-3.18 昼夜交替现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05 17: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7-3.18
昼夜交替现象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分别是发表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做相关的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做有根据的解释。
五年级学生,通过看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而且对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关于它们的成因证据,学生可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4、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给远在北京的小伙伴打电话,想跟他分享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结果小伙伴却抱怨自己一大早就被吵醒了。小明觉得很奇怪,现在明明是晚上呀,怎么会是早上?
2、提问: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吗?
(看来,这个跟我们地球上白天黑夜的形成有关系,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地球上的昼与夜——板书课题)
(二)依据事实,进行猜想
1、提出假设:地球上,白天结束后,黑夜就会来临,黑夜结束后就是白天,黑夜和白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交替,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呢?
2、进一步来思考:昼夜的交替可能和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的运动)
3、猜想: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呢?
4、讨论交流:你们认为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交流。交流之后将你们的想法写在实验单“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我的猜想一栏中。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组汇报:说说你们的观点,你们认为可能有几种情况?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地球自转。
教师: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己转
(出示课件),认识地轴。在连接南极和北极我们假象的一条直线,我们就叫做地轴。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转
(三)确定研究方法和方案
1、研究方法:要证明我们的假设哪种是正确的,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把地球和太阳搬到课堂上来研究,我们如何来验证呢?
教师:对,做模拟实验。科学探究中,有时候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拟实验的一些条件进行实验,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模拟实验。比如,科学家想要研究地球早期的环境是否适合生命的诞生,因为无法回到过去进行实地研究,科学家就只能借助于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模拟地球早期的环境,然后看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生命,以此来做推论。
2、研究材料:做模拟实验的话,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太阳?用什么来代替地球呢?
地球仪(不发光、不透明)、手电筒(发光)
3、方案设计:如果用这套模拟器材,怎样做才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是不是正确?
小组讨论一下,并将研究方案做好记录。
说说你们的做法。还需要针对自己的方案做以修改吗?
【设计意图:学生作出种种假设,教师同时把猜测和假设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了学生交流、质疑、完善。】
(四)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
1、初步探究
(1)教师:现在我们就选择自己的观点,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2)动手实验
教师提醒实验注意注意事项,如:太阳距离地球不能太近或太远。
(3)汇报与实验分析
观点一: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在很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托勒密也提出了和我们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有名的“地心说”。
但是,这种观点不久以后就被人们推翻了,知道为什么吗?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围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是个以1.5亿千米为半径的圆,出示: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此计算,科学家推算出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约43天才会发生一次。实际生活中,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多长?这显然和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所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观点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这虽然这样也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出现,但是我们来计算一下:
课件出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为一年,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观点3: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现象。
符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昼夜现象。
观点4: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会引起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现在,你认为形成昼夜交替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地球自转会出现昼夜现象。(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与实验分析,明白地球自转会出现昼夜现象。】
2、再探究
(1)教师:地球自转会有两种方向,那么哪种是对的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2)教师:我们以祖国为例,用红色分别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纸人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
(3)教师:请你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
(4)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5)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6)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颜色的小纸人标在地球仪上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地球仪上正确的分辨方向,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五)总结运用,知识升华
1、再次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思考: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
(指出地球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在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
2、解答导入部分的疑问;为什么小乐说是黑夜,而他朋友说在白天呢?你能解释了吗?
3、总结:这说明我们地球上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存在时间差。
4、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5、教师: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6、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昼到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
7、视频:昼夜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得出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是一昼夜,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六)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今天我们通过探究了解了白天黑夜的形成原因,回顾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早上伴随着太阳的升起,我们逐渐睁开双眼准备起床,吃过早餐,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随着体操的音乐响起,我们一起做起了广播体操。下课铃声响起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冲出教室,奔向食堂,睡了个中午觉,同学们精神焕发,开始午唱。放学的铃声又响起了,同学们休息休息,冲了个凉,开始了晚修,即昼夜对于人类和植物而言,会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生活。这也是昼夜对于人类和植物的影响。
2、观看视频: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3、思考并回答:通过视频,昼夜除了对植物有影响,对动物有哪些影响呢?
【设计意图: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昼夜现象与地球上的生物息息相关。】
(七)作业
观察一些花草和小动物,对它进行跟踪调查,设计一个表格,把他们白天和黑夜的形态或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并根据你的观察,思考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哪些关系。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记录时间:
小组成员: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实验单
(1)猜想(可能有几种情况?):
(2)研究方法和材料:
(3)实验方案:
(4)初步探究:模拟实验过程1
现象
结论
(5)再探究:模拟实验过程2
现象
结论
绘制一幅昼夜形成示意图:
(6)总结运用,知识升华:a、乌鲁木齐和上海,谁先迎接日出?(
)谁先进入黑夜?(
)。b、当乌鲁木齐从看到日出到迎接日落,地球旋转了多少度?(
),用了多长时间?(
)。c、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