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历史
选择题(30小题,每个1.5分,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B.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成为过去
2.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开国大典
B.中共“八大”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3.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总结的这一政策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
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历史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
)
A.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B.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全面发展
C.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
D.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是(
)
A.安徽阜阳县
B.安徽凤阳县
C.安徽六安县
D.安徽巢湖
7.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选择的省份是(
)
A.广东、广西
B.广东、福建
C.江苏、浙江
D.福建、江西
8.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它走的道路是(
)。
A、移资海外
B、公私合营
C、股票上市
D、外商独资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A.国有企业
B.沿海城市
C.经济特区
D.农村地区
10.下列有关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多地吸引侨资、外资
B、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外资企业可以提高税收,增加收入
D、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11.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 )
A.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
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2.右图反映当时中国正处于( )
A.土地改革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3.右边的宣传画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西部大开发
14.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喊出这个口号的应该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雷锋
15.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是( )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B.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D.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17.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粉碎四人帮
D.邓小平复出
18.“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来的(
)
A、香港
B、香港、澳门
C、台湾
D、香港、澳门、台湾
19.
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机构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0.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是:
A.反对民族分裂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互助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1.(11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1)以上材料反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起止时间?抗美援朝的原因?(6分)
(2)当时的司令员是谁?这支部队的名称是什么?被誉为什么?(3分)
(3)在上甘岭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是谁?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2分)
22.(7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留给我们许多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材料一内容出自哪一年颁布的什么文件?该文件颁布后,在新解放区内开始了一场什么运动?
(3分)
材料二:“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炼钢……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斤。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什么?(1分)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南方有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它被划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有人以“一夜崛起之城”来形容它的发展变化之快。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个城市?我国划定这些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3.(9分)“今天的聚会是……56年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最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因为在1992年,……我们终于能够建立一个基本的共识。……在那个基础之上,我们在1993年进行了辜振甫先生和汪道涵先生的会谈,打破了40多年来的一个僵局,两岸的人民可以同声叫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摘自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后的答谢辞
请回答:
(1)“56年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最高层次的一次”是指哪年以来的第一次?(1分)
(2)“在1992年,……我们终于能够建立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指什么共识?(1分)
(3)辜振甫先生和汪道涵先生分别担任的是什么协会的会长?当时双方是在什么地方举行的会谈?(3分)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明确提出要
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
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初,
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4分)
24.(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1)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关键之一是1949年“中国新生”,请写出其历史意义。(5分)
材料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经济大危机的美国,还有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
(2)材料二中,中国“改革调整机遇”是指什么会议的召开?中国进行
“改革调整”的具体内容有哪些?(6分)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齐鲁大地开始“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少数群众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大包干就是好”?
(2分)
初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选择题(20小题,每个1.5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共11分)
(1)抗美援朝(1分)
1950年至1953年(1分)
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2、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分)
(2)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
、最可爱的人。(3分)
(3)黄继光、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1分)
22.(共7分)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土地改革运动(1分)
(2)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等。(言之有理皆可得1分)
(3)深圳(1分)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建设。(2分)
23.(共9分)
(1)1949年(1分)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
(3)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新加坡(3分)
(4)解放台湾、和平的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4分)
24.(共13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分)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分)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包产到户)(1分)因为这一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