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战国·韩非子(第一课时)1、读懂文言文的内容,自学生字词,翻译全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领会韩非子1—7篇代表作里的故事寓意及其对当代人的启迪 ,实现文言能力由必修到选修,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本课学习用2个课时:①第一课时:先用《韩非子说法》小视频导入,既温故旧识,又导入新知;再运用“故事概括”、“故事解读”、“启发认识”三步走的模式,逐节学习1——7节故事,逐一吃透韩非子作品内容及意义,特别是对当代人的启迪。
在进行“故事解读”时,需要设计好的提问,以问促思;教学“启发认识”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回答与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应该予以肯定,以鼓励为主。
通过第一课《郑人有且置履者》的学习,今天的请同学介绍一下韩非子的生平大概。
《韩非子说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韩非子的一些寓言和故事,比如《曾子杀猪》、《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武伐胡》、《智子疑邻》、《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卜妻破裤》、《乐羊食子》、《巴西放鹿》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下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感受更多的精彩。
思路点拨:
A、扫清阅读障碍——生字生词
B、弄懂文意翻译——对照比较
C、概况每节梗概——寓言故事
D、探究寓意启迪——个性解读
状语后置 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 1 子圉(yǔ )见(?xiàn )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xiàn)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xiàn)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xiàn)也。
……
一个词概括故事——
子圉荐孔。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先赞后怕。源于太宰的评价:和孔子相比,细如蚤虱,故而妒贤嫉能,打击压抑。
太宰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先荐后压。态度同子圉如出一辙,为了自己的利益,埋没人才。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利欲可熏心,狼狈或为奸。现实里贤者在位,能者再野。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2 子胥(?xū )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一个词概括故事——
子婿吓侯,子婿骗侯。
伍子胥为什么一语就可将边侯吓倒从而使自己化险为夷?
——边侯怕连累自己,为了自保,不顾大局。子婿正是利用他这一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丑、人性之恶。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社会上“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和着有着多么相似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于制度的制订,必须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性的自私自利一面,才能更加合情合理,不会有漏洞。3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状语后置到一个词概括故事——
庆封避乱、庆封远越。
庆封是什么样的心态要逃得越远越好?其族人的观点为何值得肯定?
——庆封是不敢面对现实,是逃避的心态。而其族人是治标又治本的对策,心性正,道方正。
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金子自然放光,牛屎哪里都臭。心若在,梦就在;心若安好,自是天晴。真的猛士,就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4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一个词概括故事——
绩昧亡裘,绩昧醉酒。
绩昧醉酒丢裘后,是怎样借此进谏君王的呢?
——长酒者,君失天下;匹夫失身。酒池肉林,前车之鉴,国家灭亡,在于一酒。绩昧顺势由小及大,由此及彼。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为民所立。5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于” :状语后置一个词概括故事
——穆公宦子、犁锄亲邻。
鲁穆公为何遣子到远处的国家?犁锄的主张有何不同?犁锄是怎么劝谏的?
——穆公以为攀附强国自会安全,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犁锄却主张远亲不如近邻,要和邻国搞好关系,才是上策。为此,犁锄通过“远人救不了近险”、“远水救不了近火”即比喻论证,形象地说理。
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人要有长远眼光,特别是在处理外交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对待强与弱,即韩非子说的“势”。6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一个词概括故事——
从子论剑。
卫君为什么能看清曾从子“为利”的真实面目呢?
——①曾从子是善于相剑的,知道吴王好剑。②曾从子出的主意正是用剑行刺吴王。③吴国强而富,卫国贫而若,只怕对比之下,吴国使出重利,从子见利忘义。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利与义是一对矛盾体,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那些假借大义之人而行利己之私。利欲熏心,义必虚伪。 7 纣为象箸而箕(jī)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guǐ),则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huò ),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yì )短褐(hè )而舍茅茨(cí )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本,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一个词概括故事——
见微知著,纣为象箸。
纣王为象箸,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箕子怎么就认为会引起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其根据什么来推理的呢?
——人是贪婪而爱慕虚荣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箕子是根据“称此以求”,即追求匹配,从而导致奢华贪婪。人的贪得无厌的本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破窗理论,切莫开不好的先例和规矩。人的本性是贪得无厌的。 两个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我们要结合课外及韩非子的法家主张来解读、赏析课外,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更个性地解读课外。
【学以致用】在学了这些寓言故事后,我们应该学会在以后的生活、演讲及习作里,运用这些知识。阅读下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通“囿”)。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语言,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甚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参考答案1、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2、疑邻盗斧(凭空猜想,没有实事求是)
3、知美知恶(自以为是)课件25张PPT。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战国·韩非子(第二课时)1、读懂文言文的内容,自学生字词,翻译全文,积累文言文古今异义、活用、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韩非子8—14篇代表作里的故事寓意及其对当代人的启迪 ,实现文言能力由必修到选修,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本课为第二课时:先用《韩非子说利》小视频导入,既温故旧识,又导入新知;再运用“故事概括”、“故事解读”、“启发认识”三步走的模式,逐节学习8——14节故事,逐一吃透韩非子作品内容及意义,特别是对当代人的启迪。
在进行“故事解读”时,需要设计好的提问,以问促思;教学“启发认识”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回答与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应该予以肯定,以鼓励为主。
思路点拨:
A、扫清阅读障碍——自我准备
B、弄懂文意翻译——对照比较
C、概况每节梗概——寓言故事
D、理论联系实际——个性解读
-----------------------------------
好,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新课。
8 鲁人身善织屦(jù ),妻善织缟(gǎo ),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 )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一个词概括故事——
鲁人徙越,越无屦缟。
人们为什么说鲁人夫妻迁越后必将变穷呢?
——因为其一技之长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清【势(形势)与术(技术)】。 善于9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于:状语后置一个词概括故事——
树难去易,惠子论杨。
惠子为什么劝陈轸“善事左右”?
——因为陈轸贵于魏王,因此容易骄傲、瞧不起他人,仗势欺人或傲物。众人植杨不及一人拔树。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我们知道,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的。左右即没有权势的同事,人心叵测,或有小人。只要有一个同事小人陷害你,你就会吃不了兜着走。相反,既得君王的宠信,又能团结大多数,从而稳坐钓鱼台。 10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fǔ )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 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状语后置一个词概括故事——
丑美二妾、杨子论美。
杨子的审美观点有什么特点?
——杨子受到了逆旅老板的启发,认为美丑都源自于人的内心品德,强调的是内在品德美,即仁美。子曰“里仁为美”,美而不夸,方为美。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告诫我们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看待美,加强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真善美。11 鳣似蛇,蚕似蠾(zhú )。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bēn )诸(古代勇士)。 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一个词概括故事——
渔鳝妇蚕。
人们为什么怕鳝和蚕?渔人为何敢捏鳝?妇人为何敢捉蚕?
——因为鳝像蛇一样令人恐怖,蚕像毛虫一样令人发怵。而渔人和妇人敢捉,一个字,为了“利”!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利,不但利令智昏,而且还可以利令胆勇。可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12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矣,子亦犹是。曩(nǎng)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衣:动词,穿衣;
衣:名词,衣服。一个词概括故事——
杨朱护狗。
杨布为什么要大狗?杨朱为何又护狗?
——杨布认为狗东西连自己的主人都不认识了,故打。杨朱却认为错在人白衣换黑,错不在狗。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换位思考,不要老是站在自己自私自利的角度考虑问题。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者也:判断句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13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一个词概括故事——
管仲论富。
管仲是如何回答桓公的?
——运用对比的手法,举例说明,水的边即干岸,富之涯即知足。知足之富,这又在于人心的满足。而人是贪婪的,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是贪腐灭亡的症结所在。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人的本性是贪得无厌的,要知足常乐。对于财富,应该学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和社会,而不是贪污腐败。 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 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14 三虱食彘(zhì猪),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zuō吸)其母而食之。彘臞(qú瘦),人乃弗杀。一个词概括故事——
三虱食彘,三虱争讼。
特殊句式:
倒装句——奚说、奚患(宾语前置)
三虱和一虱的观点有何不同?
——三虱如人,只知道争抢,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共同的利益。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利益需要共同维护,目光长远,“共赢”“双赢”,这才是团结发展的原则。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子圉(? yú ?)见(xiàn)孔子?
彝( yí )
土簋(guǐ? )
椒藿(jiāo huò)
跷(qiāo)
2. 多义词语
??? ???借??????????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 ??假如???????? ?????????????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
假???? 与“真”相对? ????????????时人皆以为假
????? ?代理的、非正式的 ?????????乃川吴叔为假王
??? ???察看?????????????????????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相???? 辅助????????????????????? 舜相尧有二十有八载
????? ?相貌??????????????????? ?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 ????趁机???????????????????? 因为君刺之
因??? ?根据、按照?????????????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
????? ?依靠?????????????????? ??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
??? ???自己???????????????????? 鲁人身善织屦
身???? 亲自、亲身????? ??????? ?身体力行
????? ?躯体??????????????????? ?首身离兮心不惩
患?? ??担忧、忧虑???????????? ??若又奚患
?? ????忧患、灾祸???????????????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3、古今异义词
必善事左右左右 ??????
古义:身边的人。?? 今义:左边和右边或表概数。?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无穷? ??
古义:不穷困。?? ??今义:没有尽头?。
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因为?
古义:趁机,替。? 今义:因果连词。???
4、句式与固定结构
??????? ??? ??? ?“彝酒”者,常酒也
??? 判断句?: 曾从子,善相剑也
????????????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 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游于不用之国
?????????????? ??????????? 失火而取水于海
?????????????? ? ②宾语前置——讼者奚患
5、词类活用?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贵——形容词做动词,得到尊贵??
?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 衣、舍—— 名词做动词,穿、住
?则毋生杨矣??????????????
生——使动用法,使……生长???
?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
茅 ——名词做动词,点燃茅草烤??
“彝酒”者,常酒也???????
酒?—— 名词做动词? 饮酒
衣缁衣而反???????????????
衣—— 名词做动词? 穿
横树之即生???????????????
树?—— 名词做动词? 栽
商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借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处境。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轻轻道破了庆封命运的症结所在。绍绩昧借醉酒丢了皮衣这件琐事,传达出了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画,即所谓的“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卫出公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一语揭破了曾从子的致命伤,这就是为利而非为义。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而惊惧,发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预见。鲁夫妇善于编鞋子,织生绢的故事启发人们,只有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拥有和发挥某些特长。惠子给陈轸讲的十人树杨的寓言,凸显了处世的艰难。逆旅主人有妾二人的故事则启发人们,有才德而不以自居是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习性。跟狗生气的杨步,见人而不见己。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财富问题,“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能从近处看到自己跟别人有利益冲突,而不能从远处看到自己跟别人有共同的利益,更不能认识到这共同利益常常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所以总是跟虱子一样争来夺去。这些都很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1、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考辩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或者“珍惜传统文化”,开展一次讨论。
2、《庄子·列御寇》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把这则小故事,跟本节“鲁人身善织屦”的故事联系起来考虑,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2参考答案:屠龙之技是学了无用的技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鲁人是有用技术,没有发挥,属于不知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