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郑人有且买履者》2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郑人有且买履者》2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0:52:44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课时(一)郑 人 有 且 买 履 者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及风格。
2、以读串讲,实现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异义、翻译等基础性知识积累及文言能力的课内、课外迁移,为第二课时蓄势。

总体思路
一、初读预习,扫除障碍。(第1课时)
二、再读积累,文言迁移。(第1课时)
三、精读课文,聚焦寓言。(第2课时)
四、赏读全文,体味经典。(第2课时)
-------------------------------------------------------------------------------------------------------------
本课思路: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回忆以前学过的韩非子作品,再介绍韩非子在诸子百家里的地位,然后通过司马迁的话,了解韩非子生平。通过“初读再读”,识字标音,弄懂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完成文言积累和能力迁移。
要注意运用已经学过的【必修】的文言常识来带动【选修】的文言学习。
看图猜成语1:看图猜成语2:看图猜成语3:看图猜成语4:看图猜成语:
答案:1《曾子杀猪》、2《自相矛盾》、
3《滥竽充数》、4《守株待兔》。
这些都是韩非子作品里的寓言故事,所以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守株待兔》的原始典籍。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
这是司马迁眼中的韩非子,让我们走来走近作者。 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前275—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韩非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从师荀卿。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他吸取了以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集法家思想大成。 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秦王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韩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韩非在秦遭李斯嫉妒、陷害,入狱,后服毒自杀。司马迁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韩非子 简介
韩非子,著《韩非子》,既是人名,又是书名。
诸子百家里法家代表:以法治国,“法术势”三位一体。
传统国学和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立群解析《韩非子》一、初读预习,扫除障碍。 1、全班齐读课文,师投影板书疑难字音。 不胜     shēng (古音破读) 果蓏蚌蛤   luǒ bàng gé 腥臊恶臭 è xiù(词“臭”为词义缩小) 决渎 dòu (课文下的注释) 钻燧取火   zuān suì 鲧禹 gǔn 耒  lěi 郢 yǐng
曩将罪之 nǎng
? 得麑 ní
女妻胡军 qì
父 fǔ 2、重要实词:
①、而民悦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意思是喜欢、拥戴)
而民说之 (通“悦”,意动用法)
②、使王天下 (名作动,统治、做王)
③、民多疾病 (名作动,生病)
④、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设,如果)
⑤、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法:名词作动词,效法。可:动词作名词,适用的原则)
⑦、因释其耒而守株 (因:于是,就)
⑧、燕相白王(白:报告,告诉)
3、重要虚词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 (将要)
②、必为鲧禹笑矣 (被)
③、因为之备 (替)
4、古今异义词
①、桀、纣暴乱 (暴力昏乱)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治国措施、治理)
③、写弊裤也 (仿效)
5、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
A、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 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于——状语后置——倒装句)
B、必为鲧、禹笑矣/ 必为汤、武笑矣/
必为新圣笑矣/ 身为宋国笑
(为——被动句)
C、宋人有耕田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 (者——定语后置)
D、举烛者,尚明也。
(者……也——判断句) 6、通假字:
【请】通【情】,真实、实在。
【弊】通【蔽】,破旧,破损。
【说】通【悦】,喜悦,高兴。
【坐】通【座】,座位。
【反】通【返】,返回。
【知】通【智】,意动用法,以……为智。
二、再读积累,文言迁移。1、再读课文
2、直击翻译
3、弄清文意
(让学生结合前面
的讲解自己翻译)其一《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翻译一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假如在夏王朝统治的时代,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那就一定会被鲧、禹笑话;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的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兔子奔跑着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而自己被宋国人耻笑。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施行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其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翻译二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者不适宜于今天吧?如果这样效法古代不能变更……那就像下面说的卜子的妻子仿照破裤子把新裤子弄破一样,……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代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代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重小的,……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释。不采取适合国事的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买鞋子,却回家取尺码的人啊。
郑县的人卜子,让他的妻子做裤子,他妻子问:“现在这个裤子做什么样的啊?”丈夫说:“像我原来裤子的那样。”妻子因此把新裤子弄坏成像他的原来的旧裤子一样了。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明察,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陈述了举烛的意思,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却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其三《韩非子·说林上》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候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候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 ……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念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翻译三乐羊担任魏将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国君煮了乐羊的儿子,把带汁的肉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中吃肉喝汁,吃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原因而吃了他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他连儿子都吃了,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从中山归来,文侯奖赏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用心。孟孙猎到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拿着返回。小鹿的母亲跟随着秦西巴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后,来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非常气愤,赶走了他。过了三个月,又召问秦西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师傅。他的车夫说:“从前要加罪于他,现在又召来作为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他对小鹿都不忍心加害,还会忍心害我的儿子吗?”所以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乐羊因有功遭到怀疑,秦西巴因有罪倍受信任。 有个卫国人嫁女儿而教育她说:“一定要背地里积聚财物。给人做妻子而被休弃,是正常的事;始终在婆家生活下去,是侥幸的事。”他的女儿因此私下积聚财物,她婆婆认为她私心太多,就休了她。那位卫国人的女儿带回来的财物,比他陪送女儿的财物多了一倍。她的父亲不怪罪自己在教育女儿方面不对,却因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了而自认为聪明。现在处在官位上的臣子,都是这一类人。
其四《韩非子·说难》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来使他的心里欢乐。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翻译四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攻打呢?”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有着婚姻关系的亲密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他邻居家那位老人也这么说。夜晚果然丢了大量财物。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邻居家的老人这二位说的话都对,但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那么,不是明白事理困难,而是明白后正确处置才困难啊。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参考答案: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追求的是创新的精神,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反对“法先王”的精神实质正是我们所谓的“改革”“创新”精神。 郑人有且置履者 课件21张PPT。课时(二)郑 人 有 且 买 履 者 1、了解“诸子百家”里的“法家”流派及韩非子四篇代表作里善用寓言的写作风格。
2、欣赏韩非子的多种论证手法,初步感受中国古典国学和哲学的魅力。

总体思路
一、初读预习,扫除障碍。(第1课时)
二、再读积累,文言迁移。(第1课时)
三、精读课文,聚焦寓言。(第2课时)
四、赏读全文,体味经典。(第2课时)
-------------------------------------------------------------------------------------------------------------
本课思路:先用《习书记用典》的图片导入,接着通过“精读赏读”,对比探究,学习韩非子高超的“寓言化、形象化”论辩技 巧,体会其蕴含的古典哲学和传统国学之美。
要注意运用已经学过的【必修】的文言常识来带动【选修】的文言学习。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引用的韩非子的名言,可见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在“关注国学”的呼声渐起、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之际,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好,我们接着来学习韩非子的第二课时,去品味韩非子的古典哲学辨析之美。 三、精读课文,聚焦寓言。第一节的结构如何?作者是用何成语来形象化说理的?
先抛出上古、中古、近古的例子,再得出结论,是通过形象化的寓言故事演绎开来。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思考: 为什么作者要运用上古、中古和近古的一连串的例子呢?1、历史的事实,具有不刊之论的权威。
2、“三古”的连贯性,提供了同向类比的条件,使得结论显得更有说服力。
3、“以史为鉴”,法家的“势”,即形势的前提。第二节里面有哪些成语?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借助寓言故事论证的?
①卜妻、燕相、郑人——如同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都是如同这些寓言笑话一样。
②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概况故事,探究讨论第三节里面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借助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证说理的呢?诚信,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巧诈不如拙诚”。在作者看来道德品行的最高准则是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乐羊为破中山,不惜舍弃儿子的生命,甚至吃了一碗儿子的肉煮成的羹,(乐羊食子)可谓忠而不仁。秦西巴将主人猎获的幼鹿送还给哀鸣的母鹿,(西巴放鹿)可谓不忠而仁。作者将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有功者被怀疑,有罪者却被信用,可见其衡量的标准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
文章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作为论据,进行对比论证,这是韩非子说理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第四节里面又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巧妙地借助形象化的“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来进行说理的呢?①郑武伐胡:关其思讲了真话和正确的话,为何却被杀?明白事理,却不会处理事情;这其实是明白“法”则,但却不明白“势”和“术”啊。 ②智子疑邻:赞扬自己家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同样聪明的老人。同样是正确的建议,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还是有人不知道“势”,不知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朗读需要注意:1、语速不要太快,读出情感和语气。
2、可以分角色朗读其中的男女部分。
3、议论部分应该铿锵有力,或发人深省。四、赏读全文,体味经典思考讨论1: 古人云,虎毒不食子,乐羊食子,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到底是忠?还是不仁?思考讨论2: 卫人嫁女,给我们当代父母和子女有何启迪?1、【韩非子】与【法家】法家也是儒家的基础上,“以仁为本”的法治。
法+势+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开拓创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2、韩非子的行文风格
行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寓言故事形象化说理。
文风朴质,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充满哲思。
去书店或者网络上搜集一些
韩非子的书籍看看。郑人有且买履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