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有教无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有教无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2: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有教无类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一、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先秦诸子选读》,所学内容为第一单元第六课。重点讲授第1则、第3则、第5则、第6则、第7则选文,以此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具重大意义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二、在讲授重点选文之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即学生利用课后注释在初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然后进入讲授阶段:首先师生互动解决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最后启发学生领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本单元前面五课的内容让我们走近了孔子的思想,我们认识到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孔子的生存智慧,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及孔子对“义”的持守。从本课开始我们来聆听孔子的教诲,了解并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了解先孔教育,折服夫子教育
(一)先孔教育——学在官府

据《国语》中记载,士亹教楚太子的功课表里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只有贵族才有可能接受如此完全的教育,即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所以有“学在官府”之说。(二)孔子教育——学兼民众

孔子创办私学之后,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普通百姓的功课表里才有六艺教育。孔子本着自己的教育原则,大量招收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的都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折服于夫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新纪元,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读文章,解句意1、【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3、【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斯:就。
诸:兼词,用在句中,可以理解为“之于”;用于句末,可以理解为“之乎”。
如之何:怎么能。
其:问句中的语气副词,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
敢问:斗胆问问;敢,是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进:使动用法,后面的“退”的用法同此。
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兼,胜过,超过。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有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愤:郁结于心、憋闷,这里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却还没有明白。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道如何让表达。
启、发:两个词语意思接近,指开导以使人领悟、明白。
反:类推。
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殆:危险。 本节课所学的几则选文,涉及的孔子教与学的思想和方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议一议,并做概括分析。参考内容1、有教无类
*不分身份、地位,均有机会接受教育。
*不管品行、习性,都可以接受教育。2、因材施教
*个性有差异,方法不相同
( 子路与冉有的问题相同,孔子给予的答案却不同)3、强调主观能动性
*想要弄明白想要表达出来的,老师才给予开导启发,否则不必教之。4、启发式教学
*举 一反三,
有创新思维。5、学思结合
你认识的孔子还有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1、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由本课选文第八则可知,孔子希望弟子不言听计从,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2、“仁”天下。 由本课选文第4则可知,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突出了“仁”。
3、师生切磋。例第9则。
4、平等的教育理念。例第1则。
5、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孔子向学生收学费,以维持其生活。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育目的——人能弘道教育作用——性近习远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他从事的教育活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具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具有全面的教育内容(德行、言语、政事及文章博学),具有相辅相成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都产生深远影响。一、翻译下列句子。
1、赤也惑,敢问。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一、
1、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2、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二、
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参考答案】 翻译《孔子学鼓琴》,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和启发。孔子学鼓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
【启示】
不管学什么东西,都不能浅尝辄止。【参考答案】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 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