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2: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孔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本课首先由国学精选系列“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画视频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关于孔子及仁政思想,让学生对孔子和仁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进入课文语句的讲解,疏通文意同时对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后会达到怎样的结果进行探讨,从而对仁有个全面的了解。最后总结概括课文知识要点。从文言知识和孔子的仁的思想两方面进行学习。
在分析鉴赏课文时应该注意体会孔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让他们尝试自己说出观点。最后总结时就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本课配置了一个音频,可使课堂更为生动,克服了语文课堂枯燥的缺点。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1、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2、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
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
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
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
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
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
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
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4、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译文】6、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讲解完第5、6语段,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 (2)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1)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2)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3)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5)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特殊句式成语积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已:停止。到死(承担的责任)之后才停止,形容为了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斗终生。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二),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是做不到的。 “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安仁。
智者就不同了,“智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下面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A、什么是仁? B、怎样做才能达到“仁”?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A、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B、怎样才能达到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二、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遵纪守法,换位思考
尊重、关爱他人
包容他人、携手共进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仁”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
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现实生活中的“仁”:08年抗击暴风雪、 “5·12”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我们身边的不“仁”之事乱扔垃圾,半夜唱卡拉OK,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倾销垃圾产品,倾倒核废料,恐怖活动,颠覆他人政府,入侵,占领……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
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
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基本意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核心:爱人实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预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谢 谢 观 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