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1、理解《春江花月夜》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春江花月夜》中各种写景的技法。 本课件设计,先帮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意境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落实课文《春江花月夜》缘景明情的方法,并借此完成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分析。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篇幅长,内容多,要想在一课时内完成,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知识点予以突出,让学生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熟读《春江花月夜》,扫除文字障碍。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找到诗歌中含有“春”“江”“花”“月”“夜”的诗句,理解意象“江水”“花”“月”的象征意义。
3、划分本诗歌的层次。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叫做意境。
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体现的情调、 意境所包含的旨趣,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古典诗歌中关于“江水”的意象
、
1、“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典诗歌中关于“花”的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1)空间感明显的景物: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变化中的景物: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3)具备象征意义的月亮——思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歌的层次(1——8句)(9——16)(17——36)1.以“月”为例分析诗歌的意境(1)本诗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2)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明确(1):
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明确(2):
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2.讨论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明确:
(1)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春江花月夜》以“月生—月照—月斜—月
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静谧、朦胧、纯净、
澄澈的优美意境。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淞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
2、第二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2、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欣赏《春江花月夜》民乐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