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将进酒》 2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将进酒》 2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7:00:35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将 进 酒第一课时李白 1、探究诗意,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2、体味起兴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本课件设计,先以李白与乐府诗以及本诗创作背景介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及其抒发的“愁”情,最后以“愁”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作结。
教学重点定位为对《将进酒》内容的分析,因本课件容量不大,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年轻时便深受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他初至长安时,拿出《蜀道难》给贺知章看,知章“读未竟,称叹者四,号‘谪仙’”。
李白极具个性,随时随地饮酒抒怀,因而饮酒的诗篇最多。仕途不畅,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以后,李白所作诗词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作者简介 李白与古乐府诗 李白有许多诗歌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诗歌之中,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将其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如《蜀道难》《将进酒》等。创作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进酒即“劝酒歌”。
诗人李白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 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1、熟读课文,思考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2、全文开篇段落直抒胸臆,以一个“愁”字来统摄全诗,请问全诗都怎样来表现它的?
3、《将进酒》的情感并不单一,请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极言诗人放纵状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惜出卖名贵宝物,来换酒销愁,极言诗人豪放,同时又写出“愁”之悠长极写作者“尽欢”状态,反衬“愁”之深【明确】全诗围绕“酒”字展开1、熟读课文,思考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自信豪迈 怀才不遇【明确】“愁”的表现极其原因2、全文开篇段落直抒胸臆,以一个“愁”字来统摄全诗,请问全诗都怎样来表现它的?
   【明确】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由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朗诵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3、《将进酒》的情感并不单一,请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课件12张PPT。将 进 酒第二课时李白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
2、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感悟诗句蕴含的感情。
3、分析《将进酒》的艺术手法,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课件设计是在第一课时分析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名家朗诵、进而分析《将进酒》表意抒情的相关技巧,并设计近年来高考真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时教学重点定位为诗文表现技巧分析,以及检测两课时的学习效果。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那么,李白是用什么技巧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呢? 句式多变,参差错落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缀。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随性。
《唐诗别裁集》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明确】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手法之一1.想象奇特,豪放飘逸
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的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极具震撼力。
2、用典精当,耐人寻味
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举行宴会。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乐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曹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手法之二 3、大量使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将进酒》诗篇开始的长句,使用了排比、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 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夸张的写法。4、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走近李白飞扬的人生,才知道李白也许天生就是为喝酒为写诗而生的,没有李白中国的诗坛何以灿烂?是酒壮了他的豪情,是诗添了他的浪漫。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盛唐的朝气回荡在诗中,所以诗情豪迈,酒情热烈,如黄钟大吕奏响洪亮激越之音!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