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项羽之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项羽之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7: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项羽之死 司马迁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
2、通过情节把握项羽形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本课件设计通过分析三个具体的画面来抓住项羽的主要形象。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项羽自刎这一历史事件。
对于一代霸王,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有一定的看法,结合高考题型,我们随堂进行撰写颁奖词的练习。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一、文言基础1、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
(2)身七十余战(  )
(3)左,乃陷大泽中(  )
(4)马童面之(  )
(5)亦足王也(  )名词作动词,驻扎
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
名词作动词,往左跑
名词作动词,面对
名词作动词,称王(6)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7)项王则夜起(  )
(8)直夜溃围南出(  )
(9)令诸君知天亡我(  )
(10)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名词作动词,唱起楚歌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使动用法,使……溃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为王 2、通假字
(1)骑皆伏曰。 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 檥,通“舣”,使船靠岸。3、古今异义
(1)期山东为三处。
山东 古:山的东面 今:山东省
(2)地方千里。
地方 古:山地纵横 今:某一区域4、文言虚词 (1)则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乃、于是  就  却  那么  (2)于
①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
②然今卒困于此 (    )
③籍独不愧于心乎? (    )介词,跟“是”构成搭配介词,“在”介词,“对于”5、特殊句式(1)判断句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啊。(2)被动句①所当者破。
译: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
②然今卒困于此。
译: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3)定语后置句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4)状语后置句①饮帐中。
译:在军帐中饮酒。
②左,乃陷大泽中。
译: 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③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5)宾语前置句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上天将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什么河呢?(6)省略句①乃分其骑以(之)为四队。
②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③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
④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三、《史记》简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四、文本解读小组讨论: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明确: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2.根据这三个场面,可看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明确:
(1)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在东城快战中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赠头给吕马童,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3.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是“天之亡我”吗?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明确: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不然。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4.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5.如何看待项羽乌江自刎呢?明确:
(1)英雄末路,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李清照曾为项羽惋惜: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英雄一生,尽管自己失败了,但自己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自己也要选择怎样死,既然要死,那就死的轰轰烈烈,这才是项羽,并不是什么懦弱地表现。
(2)要是刘邦的话,他可能选择今后卷土重来。刘邦也没把面子看得那么重要,项羽把面子看得比较重,这就是他们的不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懂得进退懂得取舍,能屈能伸,我觉得项羽适合做将才,而像刘邦那样的才适合做帅才。五、手法探究 联系《鸿门宴》,举例分析《项羽之死》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地穿插描述,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老谋深算而坚韧的范增与简单直率而又鲁莽的项羽,形成了鲜明有力的对比衬托,从而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如在“鸿门宴”这场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远见卓识,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写霸王悲歌别姬,十分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精神风貌的某些特征。
第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见项羽的强悍鲁直。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是:“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学完这一课,我们对项羽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项羽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请你结合所学内容,给项羽写一段颁奖词。【参考答案】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巨鹿之战,尽显你的骁勇神威,四面楚歌,却已成为你的最后的挽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笑天,笑己。英雄已随滔滔乌江水离去,你败得悲壮,却以另一种形式胜利,那一份真豪情却将永远照亮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课外拓展阅读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