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庖丁解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庖丁解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8 17: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庖 丁 解 牛《庄子》1、理解和掌握本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2、把握庖丁的人物形象和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 本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字、词、句等基础常识,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涵。分别从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入手,逐一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贯穿视频等现代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对比儒家和道家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不同态度,并且要求学生进行辩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背景简介
庄子,战国时人,那是一个动荡但缤纷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出租土地的地主阶级勃勃向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仅见的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养生主》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地消亡,但不想也无能跟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夹缝中求生存。
文章解读一、基础积累
1、文言虚词
(1)之
①手之所触
②乃中《经首》之会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
④三年之后
⑤善刀而藏之
(助词,无实意)
(助词,“的” )
(助词,无实意 )
(助词,无实意 )
(代词,代指“刀”)(2)乎
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
②进乎技矣 (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
③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
④而况大軱乎! (感叹语气词,“呢”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介词:替,给 )
②吾见其难为 (  动词:做  )
③视为止,行为迟 (  介词:被  )
④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介词,因为 )
2、通假字
(1)砉然向然 “__向__”通“_响___”,_回声_
(2)技盖至此乎 “__盖__”通“_盍__”,_怎样_
(3)善刀而藏之 “__善__”通“_缮__”,_修治_3、古今异义
(1)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行动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依乎天理
古义: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
今义:不曾
(4)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这样虽然
今义:转折连词4、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 名词作动词,踩
(2)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4)以无厚入有间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5、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技经肯綮之未尝。
(2)状语后置: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省略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4)判断句:所见无非牛者。
6、成语积累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二、主旨把握
小组讨论:
1.从文中试着找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明确:
触、倚、履、踦
表现了庖丁技术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无非牛者”)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3.庖丁解牛的场面,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请想一想,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明确: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4.梁惠王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梁惠王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子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5.庄子是怎样刻画庖丁这个人物形象的?明确:
庄子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场面描写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在庄子的笔下,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善刀而藏之。 善:修治阅读本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答案:A (盖通“盍”,何,怎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答案:D
(“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B项“手之所触”用在主谓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作结构助词“的”;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庖丁解牛技艺高超
的一组是
①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④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