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
2017.04
注意事项: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答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并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题,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拿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考生答题必须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某导演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世纪”的画面是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三大改造
“喜玛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距今多少年
A.
61年
B.
70年
C.
69年
D.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在上甘岭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为了不暴露部分的行动意图,也为了500名战士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不惊慌,不呼吸,坚定地趴在地上,……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是
A.邓世昌
B.佟麟阁
C.黄继光
D.邱少云
2015年3月21日,搭载着68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从韩国飞抵沈阳,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下列史实与抗美援朝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黄继光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壮烈牺牲
C.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
D.《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A.集中精力建设社会主义
B.实现从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变
C.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下表反应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图为周恩来总理出席1954年9月某次会议的签到卡。关于此次会议叙述正确的是
A.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此次会议在普选基础上举行,并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此次会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此次会议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图是1949-1996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导致下图所示时期我国人口出生率滑向最低点、死亡率攀至最高点的政治原因是
A.抗美援朝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三年自然灾害
“魂飞万里,盘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前倾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B.“铁人”王进喜
C.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D.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右图的票据见证了
A.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法制建设
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
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对我开放的窗口
④邓小平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阅读表格,你认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A.人民公社的建立
B.生产方式的改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6.
右图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图标,与深圳同时期
建成经济特区的还有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海南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A.广东省
B.海南省
C.四川省
D.安徽省
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数从120种下调至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从188种下调至23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数从70种下调至36种。这一调整表明
A.计划经济模式己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己经完成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有关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②体现了中共“十四大”的精神
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推行的是股份制
④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的成果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
“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外电评论的是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支赴朝作战的军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
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
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
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福建南安花生亩产
13241斤(见右图),出现这则报道的历史背景
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1979年元旦的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邓小平的理由是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有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转折”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两次“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
1985年起,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行的制度;1988年又增设了
经济特区。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党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村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47
355
0
4
0
7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搞自《复兴之路》(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导致1953年数据变化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此历史事件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 (2分)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1分)
(3)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的原因。(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1分)
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为完成1958年1070万吨钢铁指标,全国上下热情高涨,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动员了约900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建起上百万个小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钢炼铁。现代化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大搞群众运动,打乱了规章制度和正常的生产秩序。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当时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状况 (2分)
(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1分)
“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开创一条出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子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材料二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材料三
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公认和推崇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 我国设计经济特区的目的又是什么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积极作用 (3分)
(2)对比材料一、二,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2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理解。(1分)
产量(千万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