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3.雪夜林边驻脚 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第3课 雪夜林边驻脚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诗海探珠【赏析】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娓娓道来种豆的情景,淳朴、自然、亲切。次句写诗人早出晚归辛苦而又快乐的劳动场景。第三句进一步写出行走在早出晚归蒿草露水中依然自得自乐,为下文抒发感情做铺垫。结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景抒情,看似平淡中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尤其是“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正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思考】 结句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有何深意?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1)伫望·凝望
伫望:长时间站着看。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例:①在每日长久的_______中,感受这块曾经是最喧嚣又最宁静的地方。
②她_____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伫望凝望(2)离奇·稀奇
离奇:情节不平常;出人意料。稀奇:稀少新奇。
例:①这么______的故事恐怕没人相信。
②你从哪里弄来这么多______古怪的东西?离奇稀奇(3)体味·体会
体味:体会寻味。体会:体验领会。
例:①你一定要好好_______其中的深意。
②他_______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性。体味体会四、词语释义
①絮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幽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叨的话。(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幽深、深远。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有《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2.资料链接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自然为题材,树林、溪水、鸟禽、马驹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是他喜欢抒写的对象,有人曾称他是一个自然诗人。然而,诗人的对象虽然是自然,但他关注的却是自然之中人的生活,因而,他的诗歌表面上质朴无华,经常是以叙述的口吻,细致呈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但在保持一种经验的可感性、亲切性之外,他的诗歌往往还包含抽象的意义,在叙述之中引申、提炼出丰富的哲理思考。《雪夜林边驻脚》一诗也突出体现了这种特征。六、整体预知雪夜林边驻脚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试简要概括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提示】 第一节:诗人伫望着白雪灌满的树林。第二节: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片冰雪无处休息。第三节:写了小马的一个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响。第四节:仿佛一个疲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2.“树林”这个意象有何深层含义?
【提示】 在这首诗中,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虽然幽静,但也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有人解释它代表了人生的诱惑,还有人说树林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死亡的化身,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作何理解,在树林面前,一个行路的人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诗人还有一首关于“树林”的诗作,名为《未选择的路》。诗中也写到了一个旅人,他在树林中遇到岔开的两条路,选择不同的路会带来不同的人生。在诗人笔下,“树林”不只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象征了某种人生旅途中的状态,深幽的空间,错杂的路径,暗示了迷惑与不确定,需要人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方向。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也有一个类似的隐喻性场景:诗人在人生的中途,走入一座昏暗的森林,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将这个段落与弗罗斯特的诗歌参照阅读,会更深入地理解“树林”的深层内涵。3.在诗歌中,我与树林、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名师点拨】 “我”与马的关系很亲密。马是“我的”马,就此而论也有一种“所有”关系,不过,“我”和“我”的马是心意相通的,这从第二节、第三节对马的拟人化看得出来。不过,马对待林子的态度本质上是和林子的主人一样的,就是对我的举止感到“奇怪”。对于“他”来说,本能的需要是要得到满足的,比如现在寒夜里要快点回到温暖的“家”,有好地方睡,有好食物吃,林中风景、林子的诱惑之类对于“他”是“无用的”“无益的”,“他”也漠不关心、不能领略。所以“他”对于林子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马对“我”的询问和提醒实际上是“我”对“我”自己的询问和提醒,马和“我”的心意相通只是部分的,只是实用的那部分,“他”没有审美的那部分,因此无法在这方面和“我”相通。“我”与林子的关系是这首诗里的核心关系之一。林子引起我的兴趣,令我观望得“出神”,使得我“停在这里”。“我”本受了林子的诱惑,想停留在这里,不过想到诺言在身,就又要上路了。到达目的地还有好多里,只有到了之后才可以休息,现在则还不能体息(而林子可能在诱惑他早点休息)。如果我们将“休息”作“死亡”解,则可以说,林子的诱惑使他想到“死”,但又想到人世间的义务缠身,因此现在不能死,这样就将死亡推迟到以后了。这样“走好多里”就意味着活许多年、尽许多义务。至于在这过程中还会不会继续关注林子并受其诱惑则不得而知了。[技法归纳]
1.叙事中包含哲理,朴素中蕴涵深义。
《雪夜林边驻脚》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它以叙述的口吻,细致呈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在保持一种经验的可感性和亲切性之外,在叙述中提炼出丰富的哲理思考。“我”在一个雪夜赶路,途经一片树林,被树林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忘记了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己继续赶路。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揭示出“诱惑”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告诫人们“许诺的事还得去做”。这首小诗语言十分朴素,没有什么夸张的想象、特殊的词汇,更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但言浅义深。他的诗歌语言不偏重于智性美,却偏重于对世界、人、物及其关系的揭示,揭示其深层的矛盾,在骨子里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体现了对宇宙、世界、人世的复杂关系的领悟,所以有人评价这首诗为“小诗大境界”。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朴素的小诗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似乎让人看到了白雪覆盖的树林的神秘、静谧、无边,这种特征不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的,而是通过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搭配来表现的。例如在第三节中诗人抓住小马的一个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而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音。在这几行诗中,清脆的铃声,风雪的絮语,似乎打破了林中的安静,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细微的响声,雪夜才被衬托得静美无边。[素材积累]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在国外某地如厕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拉水箱冲便,因拉不下水来而着急。龙永图十分感慨地说,由此事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已经有了可贵的责任感。平常小事也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忠诚与责任感。★美国一个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地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弗兰克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为人类的精神历史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笔,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知能优化演练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美文佳作欣赏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赏评】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诗题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取名为“未选择的路”,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