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09 17: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练习
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
B.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
D.解决民族争端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早提出这五项原则的中国领导人是(

A.朱德
B.毛泽东
C.陈毅
D.周恩来
4.中国与哪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越南、柬埔寨
B.泰国、印度
C.印度、缅甸
 
D.缅甸、泰国
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印度
B.缅甸
C.苏

D.美国
6.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求异的。”这次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大
7.关于亚非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的问题
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不包括(

外交上孤立中国
拒绝承认,拒绝建交
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D.鼓励民间团体与中国交流
9.建国后的第一年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A
15个
B16个
C
17个
D18个
10.下列内容属于“求同存异”中的“同”的内容的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维护世界和平
③反对殖民主义
④反对共产主义
⑤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A.①



B.




C.



D.①


二、简答题
11.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阐释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⑴上述内容通常被称做什么原则
⑵上述原则最早提出于哪一年 这项原则是何时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发表的?
⑶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图中讲话的谁?在哪次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何时在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2)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3)图中的人物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1953年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此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只适用于亚非国家,也适用于世界其他国家,它主要是处理国家关系,而不是解决民族争端。故答案是B
3.D
4.C
5.C
6.C
解析:材料所说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答案为C
7.D
解析:此次会议是在1955年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多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这次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1953年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的,故此答案为D
8.D
9.C
10.C
解析:同:相同的遭遇和共同任务;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A、B、D三项都是相同点,C项是不同点。
二、简答题
11.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2阐释求同存异中“同”和“异”指的是什么?
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三、材料分析
13.材料分析
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⑵1953年;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发表的。
⑶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4.材料分析
(1)周恩来;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求同存异的方针;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