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历史科试卷
说明:
1.全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共7页。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之处。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第一卷选择题(1—30)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凡答案写在第一卷试卷上不给分;第二卷非选择题(31—33)答案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否则,不给分。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30小题
共60分)
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主要含义是(
)
A.取消鞠躬、跪拜礼,人们可以站起来走路
B.人民不再受地主、资本家剥削,完全按劳分配
C.国家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获得所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成为主人
“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民来说更不寻常。”2016年5月,在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族群众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西藏自治区设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D.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地主”这一名词象征着封建主义,在人们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一阶级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是在(
)
A.改革开放后
B.开国大典后
C.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后
D.
土地改革后
下列人物,属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邓稼先
D.邓世昌
某班同学准备举行“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哪一项不适合采用(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C.武汉长江大桥
D.“辽宁号”航空母舰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创造性,主要是指( )
A.没收政策
B.赎买政策
C.调整政策
D.建立合作社政策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最初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隔壁老王今年八十高龄,喜欢讲他过去的“光荣史”。以下他讲过的他曾经历过的四件事中,有一件事最不可信。这不可信的事是( )
A.1950年,他们家分得十五亩六分田地
B.1953年,他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施工建设
C.1959年,他当选上了人民公社的社长,带领全社社员搞生产劳动
D.1960年,他办了一个大型家庭个体养猪场,成了村里的暴发户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B.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C.集中力量发展科学事业
D.集中力量发展国防事业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有个小孩把他父亲的铁皮箱给街道干部去炼钢。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在( )
A.土地改革过程中
B.三大改造中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运动中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
)
A.“大跃进”的浮夸风
B.农业合作化初见成效
C.土地改革的成果
D.土地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009年4月3日,影片《高考1977》在全国上映,影片描述一批知识青年面对1977年高考恢复时发生的故事。高考制度虽然在中断了11年之后得到恢复,但这11载光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高考制度中断的历史背景是(
)
A.土地改革时期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习总书记接着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被誉为(
)
A.“党的好干部”
B.“最可爱的人”
C.“铁人”
D.“两弹元勋”
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①党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形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答案是
(
)
A.凡是毛主席的话,都是真理
B.真理就是领导说的话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中国粮食大丰收,人均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菜篮子工程”
C.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D.完善城市功能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成为工业强国
D.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深化了改革开放
B.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C.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展开的四项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③②①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开始的土地改革相比,不同之处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当时普遍得到农民的好评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这句话最完整、最本质的理解是(
)
A.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
B.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D.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通过了一批重要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初二学生正在搜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在做什么主题的史料整理(
)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雄壮盛大的进驻仪式,他们进驻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
A.对港澳行使主权 B.向港澳显示强大 C.让港澳人民放心
D.对港澳特别保护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材料分析题(共三题
40分)
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蕴涵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可能会折射出某种时代特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问题一:甲今年多少周岁?(1分)他所说的“历史性的一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
问题二: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乙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2分)
问题三:
为了让丙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不再重演,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至少两条2分)
问题四:丁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渊源于历史上哪一场战争?(1分)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谁?(1分)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问题五:
图中四人准备结拜为“异姓兄弟”,若以年龄排序,谁会是“千年老二”?(1分)
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梦——做主人】
材料一:
邮票一:《开国大典》
邮票二:《土地改革》
【梦——建强国】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材料三: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他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梦——国一
统】
材料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人们的伟大梦想,这梦想一定会实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张邮票,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们分别实现了什么样的“主人梦”?(2分)
问题二: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强国梦”,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这一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至少列举2项,2分)一五计划完成后,党中央发动的两大运动,却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这两大运动是什么?
(2分)
问题三: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我国经历的“几次波折”中,造成最严重波折的是什么事件?(1分)为了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中共重新确立什么思想路线?(2分)
问题四: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这么多年来,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是什么?(2分)
问题五:为了实现“统一梦”,我国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制度?(1分)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的大发展,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1分)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我国提出了什么伟大的构想?(1分)
歌为心声,言以咏志。一些动听的歌曲不仅提示出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四:“在边远地区、落后的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歌颂了两位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伟人,他们分别是谁?(2分)在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我们应该高举什么旗帜“开创未来”?(1分)
问题二:运用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1分)
问题三: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九七九年之前,我国“全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1分)在什么会议上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分)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实行什么伟大决策?(1分)
问题四:结合材料四,回答:我国哪里的农民最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具体到村,1分)这一作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分)
问题五: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中A、
C、
D、
,分别代表哪一个经济特区?(3分)此后,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D
C
D
C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C
A
D
A
C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A
C
B
C
D
D
B
A
二、综合运用题(三大题,共40分)
31.(11分)
(1):68岁。(1分)
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1分)
(2):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任意两点即可,2分)
(3):走依法治国道路、坚持民主和法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言之有理即可,至少两点,2分)
(4):抗美援朝战争(1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1分)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至少两点,2分)
(5):李援朝(1分)。
32.(14分)
(1):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1分)
农民分得田地,成为土地的主人。(1分)
(2):①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至少两点,2分)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3):文化大革命(1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快速发展(至少两点,2分)
(5):民族区域自治。(1分)
西部大开发。(1分)
一国两制。(1分)
33.(15分)
(1):毛泽东(1分)。
邓小平(1分)。
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分)
(3):阶级斗争。(1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改革开放(1分)
(4):安徽凤阳小岗村。(1分)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或扩大农民自主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少两点,2分)
(5):A:厦门 C:深圳; D:珠海
。(3分)。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至少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