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案例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案例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5-29 00: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案例分析
  例如:河东一模试题: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 几人未着冠 ”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 ”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18题解词中考了“经”和“对”,这两个实词都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经”组词为“经典”,再根据前后文判断词性为名词,进一步解释为“经典著作”即可;而“对”可组词解释为“应对”。
  19题考“据何文,以知之 ”的译句,这里面“据”字也可组词解释为“根据”。
  再例如有这样一个小语段: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①,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②未尽,余两小簏③,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④履 ”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其中考到“倾身障之”的“障”字。那我们就可以先组词为“障碍”,再根据文意判断此时“障”应为动词,就可以把解释调整为“遮挡”,这样就解释出来了。
  所以,遇到自己没见过的实词不要慌张,有意识地使用组词法,大部分都可以迎刃而解。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有的文言实词现在的词义和古代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用组词法可能就不灵验了。这时候建议大家用猜测法。很多文言小段的前后文都有很强的照应关系,要么前后文出现相似内容,要么前后文出现相对的内容或者相反的内容。那么找到照应的词语,就可以猜测出所考实词的词义。
  例如:还是上面那个小语段,考到“意未能平”的“意”字。那么大家看,这里谈到两个人,是有对比的意图的,两人的表现就有照应的地方。“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②未尽,余两小簏③,著背后,倾身障之”照应了“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这是写二人的动作;“意未能平”就应该照应“神色闲畅”。根据“神色闲畅”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是写二人表情的,那么“意”就可以猜测为“神色,表情”。
  而“见自吹火蜡屐”中的“蜡”字如果考解释该怎么猜测呢 看“蜡”字前面是“吹火”,那么“蜡”大家应该可以先猜测是“蜡烛”,然后猜测“火”和“蜡烛”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火可以熔化蜡烛,“蜡”字在句中判断应该为动词,那么熔化后的蜡烛可以做什么呢 这样就可以猜测为“涂蜡”。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课外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解释。在考试中,面对不懂的实词,不要慌张,冷静地运用这些方法,相信大家都可以解释出来。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
来源: 高考网 发布时间: 2009-05-19 编辑: 小白
[ 我来说两句(0) ] [字号:大 中 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亦”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死生亦大矣。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③恐为操所先。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彼且奚适也”中的“奚”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使(之)快弹数曲。”
  4.省略介词宾语。如:“为(吾)击破沛公军。”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