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 再别康桥 课件+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 再别康桥 课件+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0 06:58:28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现代诗二首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27再别康桥课 文 导 入 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格兰的一个城市,靠近康河(剑河),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因此驰名于世。它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课 文 导 入 课 文 导 入 课 文 导 入 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
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课 文 导 入 课 文 导 入 作 者 简 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海宁人,出生在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背 景 简 介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课 文 朗 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点我读一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品 析 课 文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会课文内容吧!基 础 知 识 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粱实秋等。他们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美”)的新格律理论,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 础 知 识 河 畔( pàn ) 荡 漾( yàng )
青 荇( xìng ) 榆 阴( yú )
揉 碎( róu ) 浮 藻( zǎo )
长 篙( gāo ) 漫 溯( sù )
斑 斓( lán ) 笙 箫(shēng xiāo )
品 析 课 文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品 析 课 文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总
结愁(再到康桥)(看到康桥)(想到康桥)喜愁品 析 课 文 以康桥为原点
天上:云彩,彩虹,星辉。
地上:金柳 ,新娘, 榆阴,笙箫 , 夏虫。
水上:柔波,浮藻,青草,船。
水中:艳影,青泉,长篙。
水下:软泥,青荇,水草。
品 析 课 文1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反复使用叠词“轻轻的”“悄悄的”,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 品 析 课 文2“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
(1)折柳送别。
(2)“柳”的谐音“留”。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品 析 课 文3 怎样理解“招摇”一词?“招摇”本义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在这里贬义褒用,是“逍遥”之意,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同时,“招摇”一词也是拟人的手法写水草,生动形象。将作者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寄于其中。 品 析 课 文4 诗人固执地寻找着 “彩虹似的梦”,
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
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品 析 课 文5 怎样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梦”?“梦”指诗人昔日在康桥种种美好的回忆,如今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品 析 课 文6 诗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照应开头。连用叠词“悄悄”,表露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惆怅之情。品 析 课 文7“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由波光艳影荡漾,水底青荇招摇,星辉斑斓组成的大自然的和谐中,只有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好的告别。在这一句内,“悄悄”与“笙箫”押韵,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 析 课 文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品 析 课 文1. 绘画美 2.音乐美3.建筑美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押韵,回环复沓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品 析 课 文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作者在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与景的结合,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一是寓情于景。品 析 课 文说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品 析 课 文诗中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作者讲对康桥的感情寄于平常物象,表达了对康桥真挚,浓烈的感情。全 诗 总 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艺 术 特 色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诗人别离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精神归宿的所在,告别的和依恋的是那种文化氛围,因此,他不愿意惊破那种氛围,以“轻轻”“悄悄”“沉默”构成一种寂然无声的意境,是一种无声的别离,避免了因为哭泣、感伤而形成的沉重感,显得洒脱、飘逸。艺 术 特 色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的画面美。
这七节诗,每一节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设色浓艳,如夏日的柳叶,青里透黄,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璀璨的黄金化为金柳,再把这柳树比作“新娘”,又作了点染,再把倒影说成“艳影”,平平常常的垂柳就这样化为珍奇。艺 术 特 色3.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步,双行三个音步(第⑤⑥⑦节略变化),形成音节的波动状态。“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诗的第一节带着轻微的弹跳,仿佛是诗人踮着脚尖在走路,生怕惊动人。末节与首节,既是呼应,又是螺旋式上升,透露出淡淡的哀伤。主 旨 概 括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和永久眷恋,带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感情基调是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拓 展 延 伸历代离别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慷慨悲壮洒脱豪迈情深意长板 书 设 计再别康桥招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荇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挥袖惜别云彩图离愁依恋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