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机械效率
教案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为主
教具准备:
大、小桶、长
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滑轮、钩码、细线、多媒体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学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是每个同学都期望的。一节课40分钟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更多,这样就预示着你的学习效率比别人高。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跟效率有关---机械效率
(2)新课教学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机械做功,思考:
a在把沙子提高的过程中,每种方案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b为达到目的,无论采取哪种方案都必须做的功是对什么做的功?
c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学生发言
(出示条件)沙子重100N,桶重5N,动滑轮甲重30N,动滑轮乙重5N,将物体提高1m。
引导学生求出两组滑轮总共做的功、对沙子做的功、对桶及滑轮做的功。
方案
甲
乙
对沙子做功
对桶和滑轮做功
总共做功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得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几个概念的含义。
结合讲台上的实验装置引导并板书
有用功:(直接对沙子——相当于直接用手将沙子提高)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克服摩擦,提升机械)人们并不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达到目的总共做的功)(W有用+W额)
学生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
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师:通过刚才两组滑轮做功情况的比较,同学们感觉哪组滑轮提沙子的性能更优越。(对照表格数据)
生:乙组
师:为什么?
学生发表看法:有用功相同,乙的额外功少。
师引导:实际使用机械时要考虑绳重和摩擦,所以额外功不容易直接求出。所以我们一般比较有用功和总功。
2、机械效率
师:大家看课本回答机械效率的定义。
生: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师板书)
引导推出:η=W有用/(W有用+W额)
生讨论: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生发言总结: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师激发学生阐述理由(使用机械总不可避免的要做一部分额外功,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师提示: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练习:有小报刊登重大新闻:美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新近研发出更先进的机械。它的效率可以达到120%,大大节约了能源。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出示例题:
起重机把重为6x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
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学生分析讨论、解答。
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请同学们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
师: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
a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b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3、滑轮的机械效率
教师:生活中经常用到滑轮机械。今天我们主要探究摩擦程度一定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关系?
激发学生猜想: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跟这两个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试验
师: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