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集中学2016年—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甲集中学2016年—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0 14: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甲集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孙少安的烧砖窑就出了四窑砖。每窑七千块,四七两万八千块砖。除过运费、煤费和毛收入百分之十的税纳过以后,每块砖净得到二分五厘。算一算,一家伙就赚下七百来块钱!

目光远大的孙少安,政策一变,眼疾手快,立马见机行事,抢先开始发家致富了;黑烟大冒的烧砖窑多么让人眼红啊!
现在,孙玉厚家尽管还是过去那院烂地方,但上门的人却显然增多了。村里有些借十来八块紧用钱的庄稼人,孙少安都慷慨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对于孙家来说,这不仅仅是给别人借钱,而是在修改他们自己的历史。是啊,几辈子都是他们向人家借钱,现在他们第一次给别人借钱了!
但是,外人并不知晓,孙少安的事业在大繁荣的后面,充满了重重的困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用血汗换来的。要维持一个烧砖窑,起码得三四个好劳力。他们一家人既要种庄稼,又要侍候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把力气出到了极限。少平【注】在家的时候,三个男劳力加上秀莲,还能勉强两头应付,少平一走,父亲一个人忙山里的活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少安夫妇办这个烧砖窑也到了纳命的光景。
眼下,时今已经到了夏至,麦子面临大收割,山上所有的秋田都需要锄草;同时还得种回茬荞麦。这些活孙玉厚老汉一个人是再也忙不过来了!

烧砖窑只好停工。

对于赚钱赚得心正发热的少安夫妇来说,停止烧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没办法!少安要帮父亲去干山里的活。秀莲开始动气了。

自结婚以来,秀莲从不和少安吵架。即是有些事她心里不痛快,一般都忍让着少安,丈夫说怎办就怎办。那些年,亲爱的男人受死受活支撑着这个又大又穷的家,她心疼他,决不给他增添烦忙。可是现在,随着家庭生活的好转,又加上他们的事业开始红火起来,秀莲渐渐对家庭事务有了一种参与意识。她在这个家庭再也不愿一味被动地接受别人的领导,而不时地想发出她自己的声音。是呀,她给这个家庭生育了后代;她用自己的劳动为这个家庭创造了财富;她为什么不应该是这个家庭的一名主人?她不能永远是个附庸人物!
她首先对少平的出走大为不满。她对丈夫说:“我们要把这一家人背到什么年代呀?少平屁股一拍走了黄原,逛花花世界去了。家里这么多活,把咱两个都快累死了!别人看不见咱的死活。咱为什么给别人挣命呢?当初少平年龄小,咱受死受活没话说。现在二十大几的后生,丢下老小不管,图自己出去畅快!”

秀莲这样数落的时候,少安一句话也不说。当然,他心里对少平出走黄原也不满意——但他怎能和自己的老婆一块攻击自己的弟弟?

秀莲见丈夫不言语,她进一步发挥说:“咱们虽说赚了一点钱,可这是一笔糊涂帐!这钱是咱两个苦熬来的,但家里人人有份!这家是个无底洞,把咱们两个的骨头填进去,也填不了个底子!”

“山里的活不是爸爸做着哩嘛!”少安反驳说。
“如果把家分开,咱就是烧砖也能捎带种了自己的地!就是顾不上种地,把地荒了又怎样?咱拿钱买粮吃!三口人一年能吃多少?”

其实,这话才是秀莲要表达的最本质的意思。小两口单家独户过日子,这是秀莲几年来一直梦想的。过去她虽然这样想,但一眼看见不可能。当时她明白,要是她和少安另过日子,丢下那一群老小,光景连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可现在这新政策一实行,起码吃饭再不用发愁,这使她分家的念头强烈地复发了。她想:对于老人来说,最主要的不是一口吃食吗?而他们自己还年轻,活着不仅为了填饱肚子,还想过两天排排场场轻轻快快的日子啊!

“我已经受够了!”她泪流满面地对丈夫说:“再这样不明不白搅混在一起,我连一点心劲也没了!”

“家不能分!”少安生硬地说。

“你不分你和他们一块过!我和虎娃单另过光景!”秀莲顶嘴说。
孙少安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他的妻子一下变得这么厉害,竟然敢和他顶嘴!

他已经习惯于妻子对他百依百顺,现在看见秀莲竟然这样对他不尊重,一时恼怒万分!大男子汉的自尊心驱使他冲动地跳起来,扑到妻子面前,举起了他的老拳头。
“你打吧!你打吧!”秀莲一动也不动,哭着对丈夫说。

少安猛一下看见妻子那张流泪的脸被劳动操磨得又黑又粗糙,便忍不住鼻子一酸,浑身象抽了筋似的软了下来;他不由展开捏紧的拳头,竟然用手掌为妻子揩了脸上的泪水。
秀莲一下子扑在他怀里,哭着用头使劲地蹭着他的胸口,久久地抱着他不放开。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注】少平:孙少安的弟弟,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体力劳动,当起了临时教师,但他不满足于现实,只能去黄原城打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孙少安能够开烧砖窑致富,成为村里人羡慕的对象,主要因为他具有吃苦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秀莲极力诉说对少平出走的不满,而孙少安一言不发,这一细节暗示他对自己老婆的做法极为不满。
B.秀莲极力诉说对少平出走的不满,而孙少安一言不发,这一细节暗示他对自己老婆的做法极为不满。
C.“山里的活不是爸爸做着哩嘛!”面对妻子得寸进尺的数落,孙少安不再沉默,这一对比显示出他对父亲的尊重。
D.小说最后用“扑”“蹭”“抱”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展现出秀莲对丈夫爱意的感激、对同意分家的期许。
E.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细致入微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小说形象真实感人,可读性强。
5.小说中的秀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是否分家,秀莲与孙少安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游子回乡,报效祖国树新碑
陈美华
辛磊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那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消谈。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有位新住户在门联上写道:“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李嘉诚说到这,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地说:“乡中或有若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150万港元不等。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往医院剪彩。
李嘉诚的善行又岂止在他的潮州老家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李嘉诚在香港也是一个大慈善家。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有个宗旨,“发达不忘家国”,“办公益事业乃是我分内之天职”。他认为“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我当努力办实业,只有盈余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钱,用予社会”……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陽、江泽民、李鹏等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为国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选自《李嘉诚全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一个贫困家庭。1939年6月,为躲避战乱,李嘉诚跟随父母从广东潮州逃亡到香港投奔舅舅。不就李父病故,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14岁的小嘉诚不得不放弃学业,到舅父的钟表公司打工。(阴玉钦《做人胜过做生意的华人首富李嘉诚》)
“一个国家要富强,最要紧的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一定要教育。”李嘉诚还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中国论文网《李嘉诚:“我不是个伟大的人”》)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海外已建功立业的李嘉诚第一次来北京时,却很少被人理解,这促使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为祖国、为家乡做些贡献。
B.由于深受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熏陶,李嘉诚在香港承建了楼宇,在家乡捐建了群众公寓。
C.李嘉诚认为国家富强靠的主要是人才,而人才需要教育,为此,他多次捐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
D.文章在叙述中多次引用李嘉诚的言谈,旨在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鲜明。
8.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9.同样是富人,有的为富不仁,有的乐善好施,像李嘉诚那样热衷公益事业。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不同?请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①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汉书·韩延寿传》,有删改)
【注解】:①箠楚:棰,木棍;楚,荆杖。古代打人用具,引申为杖刑的通称。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略:简略。
B.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
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
C.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D.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
殊:特殊,出众。
11.文中画波浪线一句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B.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C.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D.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B.韩延寿崇尚礼仪,爱好古代教化,每至一处就聘请当地贤士,以礼待人,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D.韩延寿能接纳规劝并知错能改。他对于自己错降罪于骑吏一事诚恳认错并重用了直言规劝自己的门吏。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
(2)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


李煜《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都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016年马来西亚年度汉字为“贪”,新加坡年度汉字为“变”,日本年度汉字为“金”,2016年中国“汉语盘点”结果也呼之欲出。
②约有半数的欧洲失业者及四分之一美国失业者已经6个月以上未能找到工作。各国政府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③川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④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由14颗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其网络实现全球覆盖计日程功。
⑤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特朗普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引发巨大争议和政治动荡,把这次演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美国新总统集中阐述施政纲领、缓解国会种种顾虑的一次难得机会。
B.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行业监管趋严,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平稳增长。
C.在马云看来,浙商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制定浙商的规矩、树立浙商的形象,能帮助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走好经济发展的长远道路,适应现代商业的规则。
D.《Lion》这部影片反映印度走失儿童现象,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影片将落脚点放在普世化的亲情描述上,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一部优秀的叙事片。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

研究先秦诸子著作目录版本,

要探讨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和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在文体形式上,

有“语录体”和“对话体”,

有“论文体”和“春秋体”。同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还有“经”“说”“解”的差异,这就

是文体形式的问题了,

涉及文本作者、写作年代、写作地点及其各自表达的不同思想内容。






A
虽然

不仅
而且
/

B
不是
而是


不仅

C


不只
并且
一定
/
D
不但
而且
如果

当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5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



;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




。当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你手里有一半的命运;



,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
21.下面是某校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调查表,阅读后按要求答题。(6分)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总计
很有兴趣
34.39
31.03
29.18
31.53
比较有兴趣
52.87
51.72
49.27
51.29
有点兴趣
12.74
16.38
19.23
16.12
没有兴趣
0
0.87
2.32
1.06
(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4分)
(2)请为学习语文拟写一条宣传语。(2分)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的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做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甲集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
答题卡
总分
1
2
3
7
10
11
12
17
18
19
文学类文本阅读
4.(
)(
)(4分)
5.
(4分)
6.
(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8.
(4分)
9.
(5分)
文言文阅读
13.(1)
(5分)
(2)
(5分)
诗词赏析
14.(
)(
)(5分)
15.
(5分)
默写
16.(每空1分,共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与运用
20.(1)
(2)
(3)
21.
(6分)
(1)
(4分)
(2)
(2分)
22.作文(60分)
800
1000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1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